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七旬老人帮两千绣花打工者圆就业梦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1.jpg

    海门三星镇的郁义英老人,今年已是74岁高龄。就是这位古道热肠的老人,23年来自掏腰包,为2000多名打工仔、打工妹义务介绍工作,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在海门三星镇供销社两间低矮的平房,记者找到了正在拾掇菜地的郁老。简陋的平房收拾得整洁干净,屋里彩电、VCD、电扇一应俱全,这些都是为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外来妹、打工仔准备的。

  郁老的善举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一个寒冷的冬日,一名脸色冻得发白的少女敲开了郁家的门。这个孩子叫王娟娟,是郁老妻子黄卫兰的学生。她听说三星镇需要绣花女,便只身来到海门,举目无亲的她一直没找到工作,无奈之下找到了老师家。经过两天的奔波,郁义英把王娟娟安排到了绣品作坊打工。

  娟娟的经历让老人思考良多。他告诉记者,到海门三星来打工的外地人很多。很多人涉世未深,因家庭经济等原因出来谋生,食宿无着。如果误入歧途,就把一生的幸福给毁了。

  于是郁老萌生了义务帮外来打工者介绍工作的想法。在海门叠石桥绣品市场拥挤的人群中,出现了老人消瘦的身影。“你要找工作吗?”“你还没吃饭吧,到我家吃一口。”郁老将两间平房辟出来,添置了厨具、电器给打工者安顿,给他们买菜做饭,带着人生地不熟的打工者一家家找工作。吉林打工妹周莉,发着高烧找到了郁老,郁老先把她带到医院治病,又精心照料多日,帮她谋了一份缝纫工的工作。

  郁老有两本信息簿,用圆珠笔工整地记得密密麻麻。一本是记录打工者信息的,找到工作的就用红笔打个勾。一本是记录用工信息的,记着大大小小绣品老板的姓名、电话、地址。这些信息都是他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收集来的,三天两头还要更新,旧自行车骑坏了,郁老又掏钱买了一辆电动车。郁老还对老板信用进行“评估”,诚实、品行好的打上红五星,信用不佳的用黑圈注明,提醒打工者注意。郁老笑着说,这两种本子已经写满了近百本。只要打开小本子一对,就能物色到合适人选。

  23年来,仅信息簿上有明确记载的,通过郁老找到工作的打工者就超过2000人,近的来自本省、浙江等地,远的来自吉林、广东、青海、云南。郁老为此花费巨大精力,仅食宿费、电话费等就贴进去7万余元,而郁老每月的退休工资仅为700元。在海门,“流动的职业介绍所”、“三星镇的活雷锋”等一系列称呼渐渐流传开来。找郁老求助的打工者多了,许多企业家也主动把招工人数、工种、工资等信息提供给郁老。

  郁老不仅为打工者找工作,还为身在异乡的他们主持公道。前两天,姜琴等四名徐州打工妹来到通州姜灶一家绣品厂打工,但工资一直被拖欠。听到姜琴在电话中的哭诉,郁老立即骑上电动车赶去,途中不慎摔伤,车子也摔瘪了,可郁老还是忍着伤痛赶到厂里。厂长见到郁老这副模样,没争辩几句,便付了拖欠的工资。讨回工资的打工妹买来可乐、水果感谢郁老。

  哪个打工妹出息了,哪个打工仔娶上老婆了,郁老听着一个个喜讯,品尝着他付出的回报。湖北打工妹焦玲现在一家绣品厂工作,月工资过千,日前她带着夫婿给郁老送来了结婚喜糖;浙江打工妹杨新菊,10年前通过老人介绍在三星当缝纫工,头脑活络的小杨打了几年工后自己做老板,和丈夫在常熟创办企业,如今身家超过百万……

  不管是在海门成家的,还是已经离开的,打工者们逢年过节都记挂着热心的郁老,寄来贺卡、慰问信,送来礼物。老人还有一本笔记本,上面记着:4月2日,赵莉梅牛奶一箱;4月10日,黄华枕套两个……“这些都是孩子们送的,很多给我退了回去,实在推脱不掉的记录下,给以后来找工作的用,他们辛辛苦苦赚钱不容易。”

  上图为找到工作的打工妹、打工仔来看望郁老。

来源:新华日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