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今,能静下心来刺绣的女子越来越少。30岁以下的姑娘,会绣花的有几个?若大姑娘说会绣花,人家说不定会给她扣上这样一顶帽子:土得掉渣。
台州刺绣,一个具有百年文化沉淀的“艺术瑰宝”,从辉煌走向沉寂。有人说这是行业在没落,也有人说这是文化在沉沦。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台州绣衣业的衰退呢?
台州刺绣业从“荣”到“衰”,并不意味着刺绣行业的没落,而是旧有绣衣行业经营体制,不能适应日益完善的市场发展要求
台州刺绣上百年的历史,是台州几代人、几十万绣女写就的历史!
1909年,绣花在海门天主教堂内,作为发展教徒和维持教堂生计的手段而兴起;1916年,绣花逐步由教堂内发展到社会上,但绣花人数仍寥寥无几;解放后,绣花业枯木逢春。1964年,刺绣工艺迅速在台州扩展开来,台州每个县都有绣衣厂。
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台州的绣工达15万人之众,台州成为我国绣衣之乡。台州刺绣业的领军企业———台州绣衣厂,当时是全省丝绸服装行业的老大。1987年,该企业达到鼎盛,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职工1500多人,还在厂外设有11个辅导站,产品远销香港、澳门、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台州刺绣如古老的大树,其根深扎台州土壤之中,庇护着台州儿女渡灾安邦,脱贫致富,是台州农村一项重要经济收入。
抗日战争时期,台州的居民找不到工作,商人发放的刺绣加工,成了他们养家糊口的主要收入来源;建国初,经济凋零,台州人靠绣花收入安定家庭;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台州人靠绣花渡过难关;改革开放后,绣衣成了台州税收和创汇的支柱产业。当时,一套5801台布可换一吨小麦,全雕绣衣裙一套可换取大米一吨多。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台州刺绣业出现了种种衰退迹象:同质化竞争严重,不少绣衣企业陆续转产服装;产业工人退的退,改行的改行,出现了青黄不接的趋势;企业融资困难,资金压力大。
台州刺绣业走下坡路,是行业的没落吗?答案是否定的。几个事实,足以说明台州刺绣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
1987年,有一位极为挑剔的日商来台州绣衣厂看了样品后说:“我跑了许多地方,终于找到了正宗绣衣。”他一下子就订购了13万套。这批产品运到日本后很快销售一空。1988年,日商又向该厂续订绣衣40万套。
“台州刺绣一直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省丝绸公司下给我们的外贸订单很多。”台州刺绣业的灵魂人物、工艺美术大师陈克如是说。
从现代看来,随着人们怀古、返朴、回归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如今从衣巾鞋帽到床上用品,从厅室装饰到包袋礼品,无处不绣,用绣品已成为国际上的一种时尚。
既然不是行业在没落,那么,台州刺绣业为何会衰退呢?审视台州刺绣业走向没落所处的时期,我们不难找出答案。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向,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走向“商品经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台州迅速冒出,各行各业迅速崛起。
市场竞争的加剧,发展环境的改变,绣衣行业本身特点显得与市场要求格格不入。
传统绣衣制作费时费工,例如那件获国际金奖的真丝全雕绣叠袖旗袍,虽说美妙绝伦,但技师花了1555个小时,用了6000多根线,绣了96万针才缝制成功。当时,绣花一天只有8~10元的收入,而到乡镇企业打工,绝对不止这个数。工价低,能静下心来刺绣的女工越来越少;工期长,外销订单交货期不易确保。由于费工时,又缺少绣花女工,虽说有外贸订单,但无法生产出来;丝绸绣衣不能用洗衣机洗,不能用碱性比较高的肥皂洗,洗后要整烫,打理起来比较麻烦,不适应现代人消费的快节奏。
于是,传统的台州刺绣也就渐渐离我们远去……
台州刺绣业从“荣”到“衰”,这并不意味着文化在沉沦,而是因为它失去了资本的支持,文化的成长力受到了影响
台州刺绣,是台州一个独具魅力的“艺术瑰宝”。
“台州刺绣是一种用针和线,通过人的智慧技巧、质材工艺表达出来的特有语言。刺绣艺术涵盖着台州的文化底蕴、绣花女工的熟练技巧和台州人的艺术审美观。”陈克说。
台州刺绣能够扎根台州,除了爱美是人们的本性之外,与当地传统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
发源地椒江是一个百姓生活富足的鱼米之乡。早时,每个妇女都要穿绣花衣裙,家家户户都要绣花枕袋、床围、帐拦。这些自己享用的生活用品必须自己制作,因此,在广大的农村形成了刺绣和纺织的广泛性。而且能描善绣者会受到当地人们的尊敬特别是青年男子的爱慕,所以,农村女子一般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绣花,由此造就了大批产业工人。
经过几代、几十万绣花女工近百年的创造和传承,台州刺绣工艺也从原来的刁、包、绕发展到抽、拉、镶、贴等200多种工针,并逐步形成了本地的独特风格:图案秀丽、花形多姿,针法活泼、绣工精细。
“与杭绣、苏绣、湘绣、粤绣四大名绣所不同的是,台州刺绣是以‘雕平绣’而著名的,并独创许多针法和刺绣工艺。”陈克说。
1964年,台州绣衣厂已故老艺人应大玉,开创了全雕绣衣之先。全雕绣衣,就是把花形外的布底象剪纸一样镂空,使整身的图案剔透玲珑,甚是奇异,国际上称之“东方瑰宝”。
包葡萄,是台州刺绣女工的一手绝招。刺绣时垫入白净的棉花,用打底纱铺垫出凸起的半球状,外包丝线,以“针洞”和“包胖”针法,使一颗颗葡萄图案圆润晶亮,视若浮雕。此工针在国外已享盛誉,被美称“海门葡萄王”。
抽、拉丝绣衣是台州绣衣的另一奇葩。它主要依托的针法是抽和拉。即在图案所需部位用剪刀将面料的经纬丝缕有规则地抽掉或留空,然后用绣线将抽剩的经纬组成新的肌理结构,有的像筛孔,有的像凌花……
1986年,由陈克大师设计创作的“真丝全雕叠袖旗袍”,获保加利亚普罗夫·迪夫第六届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台州刺绣的技艺性、工艺性达到了最高水平,后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陈列。
台州刺绣,这样一个深深浸润着台州文化的“艺术瑰宝”走向衰退,这是否意味着“这是文化在沉沦”、“艺术创造在止步”呢?答案是否定的。
“的确,现在市场上传统绣花用的都是上世纪的花型与技艺,极少有独创性。但台州刺绣的工艺和技法一直都在创造着,并结合着台州的文化底色。”陈克说。
因台州同色雕平绣缺乏配色,不易被市场接受。1990年,陈克潜心研发了先绣后染的彩绘工艺,给正趋于低迷的传统绣衣添注了新的魅力,一度在国内外市场风靡、热销了七八年;1990年,现椒江新艺绣衣厂厂长徐招娟试出的贴衬绣长针法,后来成为椒江一带特有的纸衬花,因它每针针距长,吃线快,收益高,很受绣花妇女的欢喜;临海的郑安国创新的绚带盘花绣衣,演绎为现在涌泉的一方特色产品———“盘衫”。
作为一门艺术,台州刺绣到底为何会衰退呢?答案是:它缺乏了资本的支持。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并完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台州绣衣行业面临了国内国际两种市场的竞争,台州刺绣的存附基础———各地的绣衣企业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纷纷破产倒闭。
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决定或影响着文化的发展。企业倒闭,台州刺绣作为一种艺术品,缺乏了其由艺术品转化为商品的主体,创造的工艺方法或产品,就不能顺利地走向市场。
由于不被市场认可,台州刺绣产品创新、艺术创新缺乏了资金的支持,进而没有了发展的动力,从此走向衰落……
台州刺绣要重放光彩,必须要认知它的双重性,即经济性和艺术性:用经济的行为推动艺术,用艺术的眼光审视经济行为
那么,台州刺绣该如何伺机而动,再创辉煌呢?善创造的台州人,正在努力地探索着———
几年的探求,台州绣衣人清晰地认识到:要发扬传统的工艺,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必须要推向市场,做成产业。如果没有市场、没有产业,这个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是不强的,甚至是短暂的。于是,他们迈出了这样几步:
在工艺上,将传统的刺绣技艺与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使刺绣的工艺性、美术性与实用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在市场开拓上,积极创建品牌,走品牌拓市之路。
众多绣衣企业则巧妙应用现代材料、传统工艺、新技术、新工具,对刺绣技艺与现代时尚进行整合。他们将不同材料如棉、麻、丝等,用不同的染织工艺如喷色、印花、手绘等,进行不同的缝制如针织、梭织、锭织等,与不同的刺绣技术如手绣、电脑绣、机绣相结合。
通过技术合成,已生产面市的绣花牛仔服、绣花T恤衫、绣花布鞋、绣花休闲装的流行已经显示了它的前景。目前,这些产品在北京、杭州已是名声响亮,打“江南名绣”品牌的绣衣,都是椒北的商户,其中台州市绣都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的绣衣在北京、大连已占高端市场,许多人因经营绣衣而发家。
“台州彩绘绣风靡一时,是缘于其色彩有个性,后遭受冷落是因它经不起水洗,解决了这个问题,新一代的彩绘绣或许能重新崛起。”陈克说。
经过几年的探索,在今年3月,他成功试制出“水洗不变形,不褪色”的刺绣产品,并申报了发明专利。据了解,为了尽早投到市场,他正在选择合作伙伴。
在市场开拓上,台州银河制衣有限公司注册了“台绣”商标。该商标已被评为台州著名商标,“台绣”女装被评为台州市名牌产品和中国女装畅销品牌;台州绣都服饰有限公司,在国内高档商场、五星级酒店和机场免税店设有30多家专卖店,于2003年通过香港机场管理局竞标及严格审核,成为国内首家进入香港国际机场世界名牌免税购物廊设立专卖店的企业;弗劳思服饰(台州)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了11家直营店、17个加盟店。
几年的探求,他们又认识到:台州刺绣是一门艺术,必须要用艺术的眼光来审视,重新挖掘台州刺绣的种种经济行为。
“艺术品,许多技艺是机器替代不了的。比如,台州刺绣里的雕档、抽丝工艺,机器是没办法做的,机器可做的只是如平绷等简单工艺。若简单地、一味地使用机器替代手工,台州刺绣的艺术性就会大打折扣。目前,坚持用手工做的企业已不多,绣花工也已青黄不接,所以,培养大批手工艺人迫在眉睫。”陈克说。
可喜的是,如今台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发掘台州“一绣三雕”的传统工艺,计划投资成立台州刺绣研究所,将老一辈艺术家请来培养新一代的人才。
种种迹象,正昭示着:台州刺绣这个传统的艺术瑰宝,正欲重放光彩,再次辉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