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陵山区,绣花鞋曾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更是一种寓意深刻的爱情信物,但不知何时,绣花鞋被款式新颖的皮鞋、运动鞋及时装鞋取代了。就在绣花鞋慢慢成为一种记忆的时候,咸丰县的农民重新拾起了针线。
几年前,时任咸丰县委书记的何诗标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在王府井买布鞋,发现每双价格竟高达380元。何诗标说:“我一看那鞋不是手工做的,而在我们山区,手工做的绣花布鞋应该比这种鞋子更受欢迎。”
回来后,何诗标就到处宣传自己的见闻,并琢磨开来:咸丰绣花鞋能不能绣出点名堂来?绣成产业。
2002年,下岗工人陈梅生在咸丰开办了一家生产绣花鞋垫的工厂。在鞋垫上绣花也是一种传统工艺。绣花鞋垫在市场上销售一度看好,刺激了咸丰绣花鞋垫的兴盛。类似的厂子从当初的一两家,已经发展到现在的30多家。
在鞋垫上面绣花并不是件难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做起绣花鞋垫,鞋垫的价格也从最开始的每双100多元降到了几十元。面对竞争,陈梅生决定将产品从鞋垫转型到布鞋或拖鞋。
2004年3月,陈梅生看到市面上的拖鞋质量不一,决定用做布鞋的办法做绣花拖鞋。陈梅生和她的姐姐用了5天时间,终于做出了第一批绣花拖鞋。“男式的绣龙,女式的绣凤”。随后,在一次全省性的会议上,她们生产的鞋子高价卖了出去。看到人们对绣花拖鞋的喜爱,陈梅生决定将主打产品放在这些绣花拖鞋上。
当时,长期在基层从事民族文化宣传的田军辉也在官坝村生产绣花鞋垫,看到陈梅生的两双绣花拖鞋就卖出360元的价格,不由动了心。
做绣花拖鞋,从制作棕壳、布壳,到做鞋底、绣鞋面,要经过20多道工序,需要七八天时间,而且所有的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田军辉想出了一招:流水线作业,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就是中心厂的20多名工人实行统一管理,每天实行8小时的上下班制;分散管理就是其他工人在自己家里工作,实行计件工资制。中心厂下设5个班,每个班由5至6名工人组成,选一位技术好、工作负责的工人当班长,厂里的每一位工人负责在外面招自己信任的8至10名工人组成小班。中心厂的工人将材料加工成半成品后,由自己管理的工人把半成品分发给在家中做工的农妇,让她们在家中做好后交到厂里验收。
这种灵活多样的生产和管理模式,既解决了部分农村妇女要在家操持家务的问题,又解决了厂房小的难题。目前,田军辉的中心厂已经联络300多名农村妇女利用农闲生产绣花鞋。据统计,中心厂的工人每月可以挣500至600元工资,分散作业的工人可以挣三五百元。
去年,咸丰县已有8000多人从事绣品加工,年产值达到1500万元,农民获利在500万元以上。
手工制作出来的绣花拖鞋,精致美丽,穿着舒适,不仅是一件日用品,更是一件艺术品。
一位北京的年轻人说:“富有浓郁乡村色彩的绣花鞋,已经成为时下新潮一族的新宠。穿上绣花鞋,在高楼丛林间穿梭,别有一番风味。”
2005年4月,省委书记俞正声在咸丰参观绣花鞋生产时指出:“要想办法扩大绣花鞋的销售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为将绣品真正做成一个既能张扬民族文化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咸丰县利用国家实施阳光工程的机会,对5000名农村妇女进行了培训。高乐山镇专门派人到甘肃招商,县供销联社通过网站大力宣传绣花产品,并与浙江、广西桂林等地客商达成了产品购销协议。去年12月,咸丰县高乐山镇民族工艺品合作社与上海石军门商贸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这家公司将每月收购420双绣花鞋出口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