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企业的无奈
“只有倒闭的企业,没有倒闭的行业。”在去年纺织行业集体受挫的情况下,陶恩久曾壮志满怀地说,他及时调整生产,在很多纺织企业对绣花行业刚刚开始探索时,他已经将车间里的织布机换成了高档绣花机。
陶恩久是金舟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这家一直以来生产化纤、混纺、纯棉时装面料的纺织企业,现在主要生产绣花窗帘、沙发布艺等产品,而绣花产品主要以高档的金片绣为主。一年之后,当记者再次走进这家企业时,陶恩久正在为绣花行业的无序竞争烦恼。陶恩久告诉记者,本来像他们企业生产的绣花产品,具有较高附加值,利润空间会比一般纺织品大,但现在由于竞争激烈,为了吸引客户,只能跟着打价格战。
当中低档的纺织产品没有多少利润空间的时候,绍兴很多企业和“金舟”一样在考虑延伸产业,其中大部分看中了附加值较高的绣花产业。据了解,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绣花机在我县一下子多了起来,目前粗略估算,全县已有5万台规模。从理论上分析,绣花产业的兴起对提升传统纺织业是件好事情,但从事绣花生产的大部分是小工厂和家庭作坊,为了不显山露水,他们不进标准厂房,不报工商“户口”,不惜高价电费,好大一部分采取高额工资挖熟练工人。正是这样低成本的小工厂挤压了类似如“金舟”这样的规模企业,利润被它们一压再压。
“定价权掌握在国外客户手中,如果我不同意,订单马上跑掉。”去年,“金舟”尽管销售额有1.3亿元,但利润却不高,按陶恩久自己所说,只能够支付银行的贷款。尽管利润低,但为了不让设备闲置着,只能接单生产,刚刚品味到延伸产业带来的好处,又因绣花生产规模的一下子膨胀,而导致低额的利润,让陶恩久再次陷入迷茫。
小型工厂的艰辛
当陶恩久感到伤感的同时,那些小绣花厂的日子也不好过。老张在去年和朋友一起合伙开了一家绣花厂,花了50万元购置了10台电脑绣花机,按照当时的赢利空间预算,如果机器都正常生产,一年就能收回成本。8个月过去了,按照预算至少能收回三分之二的成本,但事实上,8个月的加工费只是成本的一半,而且有部分到手的只是几张欠条。
8个月的生产过程中,也让老张感受到了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去年企业开工时,很多客户是主动找上门,有些业务为了赶时间,还能在原来的价格上再提高一点。那个时候,让老张对绣花产业充满了信心,为了扩展业务,在去年年底时,他又购置了2台绣花机。但开年后,业务让老张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以前的老客户不再钟情于老张的小工厂了,他们开出的价钱让老张根本接受不了。尽管厂子里12台机器还在运转,但老张只能为寻求业务到处奔波。
是什么挤占了利润空间
“同质和类同,通过增量跌价来实现争夺市场是纺织业的一个致命弊端。”在采访过程中,很多纺织企业的老总对绣花业的发展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按照现在这种发展模式,绣花产业又是进入了“增量跌价”的死胡同,最后也许又会成为“设限”的牺牲品。
“想要在绣花行业中立足,只能靠质量取胜。”作为中间商,章建木与外商接触过程中,很清楚地意识到一点:绣花行业还是具有市场空间。
章建木经营的永通印花有限公司从2004年开始涉及绣花产业,及时转换出口结构使他避免了贸易壁垒所带来的损失。在他众多的客户中,欧美国家的客户占了多数,这些客户对绍兴纺织业行情摸得相当清楚。在绍兴绣花产业如火如荼时,很多国外客户,特别是非洲、中东客户极力压价,但中高档产品的欧美客户很少有人在价格上较真,他们更多地在质量上提出要求。要在中高档的欧美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只能靠质量取胜。而“绣花”如“印花”一样,吸引客户的还是花型。为了设计具有市场价值的花型,章建木每月设计新花型在10只左右,而存活率为60%。
纵观绣花产业,前途似乎布满荆棘,但还是有人对其表示看好。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曾有人建言:对于绣花企业,政府要加强引导,跟进服务,正其名,轻其负,导其行,规其费,给它一个照章纳税的缓冲过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