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工在即,一天不入眼,心里就七上八下的!”昨天卢福英本来是想安排休息的,可她一早推开馆门时,看见一样心系平针绣《清明上河图》的绣娘已经坐在了绷架前。一圈看下来,卢福英放心地摊开一幅《古代仕女图》,在自己的绷床上画丝缕、配彩线……
昨天,展示馆迎来了五六批客人。“台湾客人、回家探亲的乡亲较多,以往黄金周一天最多有一二十批呢!”刚从南京参加劳模表彰大会回来,卢福英就忙得不亦乐乎。桌上放着个人简历,上面写着“会英语、德语简单会话”———这对一个乡村绣娘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卢福英告诉记者,自己曾多次赴日本、德国进行苏绣艺术展示交流,“在国外,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跑东跑西,交流时候有很多困难。为此,她几次报名学日语,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如今,一般对话时,自己的表现已可以用“流利”来形容。
一走进工作间,卢福英就如鱼得水似的进入了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世界。虽然经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她依然设法更多地将自己“定格”在绷床前。“在针法上,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可是在色彩和不同针法的组合上还需要突破。要把创意加进去,既要让中国人喜欢,也要让老外接受,这样的作品才会有市场。”她一直认为,“刺绣艺术的继承,说到底要靠年轻人。如今,年轻女孩多不愿学刺绣,总觉得太辛苦,收入又不太高。我要做的,就是打开刺绣的市场,刺绣艺术一得到重视就会‘升值’,愿意做的人也就多起来了。”
一个黄金周,事情一箩筐。20岁的儿子在黄埭读高二,平时住校,一般每月回家一次,一次顶多只在家呆两天半。“这回要呆四天呢!”卢福英告诉记者,“白天事多,晚上才陪儿子一起去商场挑了几件漂亮的夏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