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巧手绣出锦绣生活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泥瓦房,贫困户,闲着农田等救助,睡在竹床想媳妇。”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群众用顺口溜描绘的东兰县东兰镇巴拉村。

    时间过去二十多年了,如今的巴拉村是否依然故我?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坐落在距离东兰县城8公里的巴拉村。

    驱车到村口,“文体交安示范村”、“生态小康文明示范村”两块永久性牌子和60米文化宣传长廊赫然入目,而在巴拉村生态小康文明示范村示意图上,“八角林”、“米椎林”、“茶油林”标满了村子的坡坡岭岭——“俗话说‘人不打相打’,看来巴拉村已今非昔比!”记者暗忖。

    在板江屯,两排整齐的混凝土楼房前,齐刷刷的刺绣架子从这头排到那端,在欢声笑语中,人们飞针走线,在家门口刺绣捞取外汇。

    在刺绣“巾帼”丛中,一位正在绣一朵胸花饰品的“须眉”吸引了记者。看见记者向他走来,他大方地接受了采访。“刺绣现在是我家的支柱产业,我家5口人的吃饭、穿衣、孩子上学全靠它。” 韦永革当过3年兵,曾到广东、南宁等地做过门卫和保安,自从2003年村里引进刺绣产业后,他和妻子双双把家还,干起了刺绣这个行当。“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有了刺绣,再给我双倍的钱,我也不出去打工了,坐在家门口一年有一万块钱收入我满足了。”在该村,像韦永革这样的“须眉”专业从事刺绣活儿的有17人,老人、小孩帮着串珠的更多。

    据了解,刺绣是该村一位叫韦丽兰的妇女引进来的。2000年,韦丽兰到广东某刺绣厂打工,学成技术后,受厂里委托回村办培训班,原是要村里的姐妹们学好技术后进厂的。但村里大多劳动力都外出了,村里“留守妇女”根本不能“挪窝”。这样,韦丽兰就从厂里调原材料到村里加工,一年为村里带来近100万元的刺绣收入。

    “我们村现在基本形成了以刺绣、八角为主,劳务输出、养羊为辅的产业结构。”巴拉村党支部书记韦尚芳介绍,“目前全村有150多户200多人专业从事刺绣,户均有八角14亩,300多壮劳力长年外出务工,有22户养羊专业户,其中养40只以上的有5户。今后五年,我们村的重点是按‘沼气池﹢养家禽﹢种桑(果)’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改水、改路、改厕、改房,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巴拉。”

    这个有13个村民小组,348户1511人,耕地面积仅1298亩的巴拉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实现了屯屯通水泥硬化道路,村里还兴建有篮球场、卫生室、广播室、文化室、交安教育室等场所,兴办了该县第一个村级幼儿园,逢年过节还举办篮球、乒乓球、山歌、象棋等比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该村又兴建沼气池331座,入户率达91%,实施退耕还林2000多亩,全村的绿化率达89%。 2005年,全村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10万元,人均收入2100元,高于全县人均收入近600元。

    在青山秀水中,巴拉人接纳了摩托车、电视机、电话、手机、电冰箱等现代化商品,全村摩托车入户率达61%,电视机达100%,民房改建率达85%。走进巴拉村,房前花圃里的三角梅正在怒放,俨然走进一座花园式的小城镇。

    “文体交安示范村”、“生态小康文明示范村”、“文明村”、“计划生育三为主合格村”这些荣誉,见证了巴拉村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的创业史。迈步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的巴拉人又编唱了新的顺口溜:“新楼房,富裕户,家家走上奔康路,洞房花烛迎媳妇,新村建设迈大步。”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