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竹之围、花窗之下,窈窕淑女飞针走线,绫罗绸缎上演绎自然之美……古典画册上的这种场景,竟活生生出现在今天的蓉城。传承蜀绣的冯玉英不仅复活了快要失传的民间技艺,还靠一根小小银针让蜀绣走出国门。
昨日下午,当冯玉英在嫩黄色的披风上绣下最后一针,她拈着针满意地笑了。今天,这件耗费了她两个月心血的蜀绣披风就将快递到日本。
客厅作坊
在金泉街道迎宾路社区,打听蜀绣女,我们没有丝毫困难就找到了冯玉英的家。暗红色的金丝绒旗袍,盘起来的长发,开门的冯玉英娴静地看着我们,目光如水。在她身后的墙上,一幅幅五彩斑斓的蜀绣扑进了我们的眼睛。
43岁的冯玉英是这个城市里为数不多的、仍固守着传统工艺的艺人之一。她20多平方米的客厅就是一个蜀绣小作坊。触目处尽是五色蜀绣和翻飞的银针。4个年轻女子正在绷架上埋头刺绣,她们都是冯玉英的徒弟。
七彩丝线从纤纤玉指中拉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世界。墨竹,色彩逼真,层次分明;锦鲤戏荷叶,锦鲤的鳞片闪着光芒,鱼尾随着河水在摆动,分明是活的嘛。
六岁绣女
话题当然从冯玉英最爱的蜀绣开始。“蜀绣又叫‘川绣’,和蜀锦一起被称为‘蜀中之宝’,还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有几千年历史了……”说蜀绣的时候,冯玉英的眉眼顿时生动起来,声音也高了八度。在冯玉英的童年记忆里,村里的姑娘、大嫂都会蜀绣,家家户户都靠这个贴补家用,而她的母亲就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蜀绣女”。
因为母亲的缘故,冯玉英很小就熟悉绣花的要领,6岁起,她就开始在母亲忙不过来的时候帮忙了。“那时蜀绣可比现在红火,我们都是从各个厂家接单,绣制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很快,聪明、灵巧的冯玉英就学会母亲的全套技艺,学会了100多种走线的方法。她的绣品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年仅6岁的小玉英就被大伙儿称为“小蜀绣女”。
开班传艺
渐渐的,机制代替了传统的手工技艺,原先善于蜀绣的人纷纷转了行。因为缺乏销路,冯玉英也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手艺,做起了小买卖。可是对蜀绣难以割舍的深情让她悄悄保存了一批美丽的丝线。“我经常把当时留的丝线拿出来看,十多年了,光泽度还是那么好。”冯玉英说,这些丝线就是她自己的孩子。
2003年,冯玉英无意中在电视上看到邛崃市一名从江浙一带学会苏绣的女子,回到家乡传授技术,带动大家增收的消息,她心中埋藏已久的蜀绣情结在这一刻冒了出来。“当时,我们这边很多农民和我一样都失地了,很多人成天无所事事。我就想,我何不把家传手艺传下去。”说干就干,冯玉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金泉街道的负责人,没想到想法立即得到了街道的支持,还为冯玉英提供了一间房屋,让她专心办班。
两个学生
由于蜀绣不受文化、年龄、场地等限制,蜀绣班开始就受到了大家欢迎。但每天一针一线地苦练,许多人耐不住寂寞和辛苦打了退堂鼓。两个星期后,冯玉英的蜀绣培训班只剩下了两个徒弟。
“蜀绣看起来很美,绣的时候却是很苦很寂寞的。只有坚持的人才能真正学会。”虽然只有两个学生,但冯玉英的免费蜀绣班仍然天天开课。半年后,这两名有悟性的学生成功制出了她们的第一件作品——“熊猫”蜀绣,并且被一位美国游客看中,以高价买走了。
冯玉英她们的蜀绣卖到美国去了!这个消息在当地迅速传开。许多老蜀绣艺人重新找出了当年的针线,加入到冯玉英的蜀绣班,重新练起了荒了多年的手艺。
国外订单
如今,冯玉英的蜀绣作坊已经小有名气,产品还卖到了东南亚、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不少学员出师了,有的还自己独立开了店,她们每月收入可达1000到3000多元。
“买我们蜀绣的有来自美国、法国、加拿大、中国台湾的朋友,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加班制作。”最让冯玉英自豪的作品是一幅名为“峨眉山”的巨幅蜀绣,现在在美国洛杉矶。
昨天,赶完日本客人订做的披风后,冯玉英告诉记者她打算停工两个月。“我要拜师学国画,这样才能绣得更好。”冯玉英说,现在刺绣都是有人提供图案我们来加工,充其量只能算是工匠,现在我们要成“家”,就必须自己首创。学习国画这是“基本功”。
原来冯玉英心中有一个目标:“我想让‘金泉造蜀绣’走遍全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蜀绣,惊叹我们的蜀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