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大师舒“广绣”
—访中国一级工艺美术师陈少芬
粤绣,又称广绣,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绣种,与苏绣、湘绣和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今年更入选首批501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粤绣中还包括潮州的潮绣。据有关专家介绍,粤绣与粤剧、广东音乐、牙雕等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由一样,都是“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的特点”、“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和“处于濒危状态”。为了更好地了解粤绣今天的生存局面,记者专访了赫赫有名的粤绣大师陈少芬。
陈少芬今年70岁,从事粤绣研究40多年,是头顶着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一级工艺美术师称号的“双料”工艺大师。说起粤绣的现状,陈少芬忧心忡忡地摇头:“只怕我们这些老人过身以后,粤绣就要失传了。”
陈少芬说,和苏绣、湘绣、蜀绣相比,粤绣今天的遭遇最差,但这并不是因为粤绣的艺术成就不及其他三大绣种。粤绣下分钉金、绒线绣、真丝绣、珠绣四大品种,绣品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风格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解放初期,粤绣一度红红火火,产品畅销国内外,也曾作为佳品赠送给尊贵的外宾。但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粤绣的命运就开始走下坡路,直到今天面临濒临失传的局面。陈少芬认为,这是因为广东处于经济开放的最前沿,当时的人们过于强调市场造成的。
“当时的人们有一种看法就是,粤绣也好什么也好,所有传统的东西,能适应市场就有存活下来的理由,不能适应市场的就是落后的东西,就应该自生自灭。媒体那个时候也是这样宣传的。”这种观点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还是陈少芬心头一根最痛的刺。这位70岁的老人忍不住激动地反驳:“发展经济、科技固然很重要,但是传统也不能丢。我承认,粤绣的生产方式的确是落后的,现在的科技都已经发展到机绣的阶段了,但是粤绣还是靠人工一针一线地绣,是和时代的发展脱节。我们说要保护粤绣,指的是要保护粤绣的艺术内涵和文化精髓,而手工刺绣式是产生粤绣这种民族艺术的方式。虽然这种生产方式是落后的,但是国家也应该保护它。”
得知粤绣被入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好消息以后,陈少芬在高兴之余,向记者全盘托出多年来自己对如何保护粤绣艺术的一整套想法。她认为保护粤绣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把现在仍然健在的掌握粤绣技艺的老艺人保护起来,让他们对粤绣技艺作文字总结,或者用录像的方式把他们的技术记录下来;二是要让粤绣有传承的机会,要组织粤绣的教学工作,让年轻人接受这门技术,让粤绣后继有人;三是要有专门的资金支持粤绣的创作,粤绣至今未出现珍稀的国宝级的作品,这对粤绣与其他绣种的竞争是不利的。”
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守望者
——访中山大学文化遗产保护学者郭立新博士
本报记者贺白丹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教学楼本身就是一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者要采访的中山大学华南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教学中心副主任郭立新博士,就在这一栋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红砖小楼里办公。从记者走进这栋小楼开始,脚下踩的、眼里看的、双手能够触摸的东西就全都叫做“文物”。一想到这儿,记者连走路的脚步都小心翼翼起来。在采访中,郭立新博士反复提到一个观点,“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守望者”。是啊,近年来人们对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骤然升温,但一提文物保护,都认为政府该如何如何,而真正意识到重任也在自己肩上的又有几人呢?
广东是文化资源大省
记者:广东省有多少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数量上在全国处于什么地位?
郭立新:从数量上来说,广东省的文化遗产不比其他省少。在今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面,广东省有29个项目入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78个项目。全广东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8处;古文化遗址2000多处,古墓葬约1600多处;博物馆、纪念馆140座,馆藏文物54万多件;举办陈列展览2000多个,观众800多万人次。所以从数量上来说,广东省是文化资源大省。
文物保护广东处在全国前列
记者:广东省在文物保护工作上力度如何?有何值得全国同行借鉴的经验?
郭立新:广东省的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得比较早,以广州市做得最好,这在全国都是有口皆碑的。广州当时做了几件国内其他城市做不到的大事:一是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地处广州市中心,是当时建筑工人在该地动工修建楼宇开挖地基时偶然发现的。广州市政府得知后立即要求工程停工,然后把这块地买了下来,现在保护和挖掘西汉南越王墓地已经花费了五六个亿;二是上下九路锦纶会馆的搬迁,锦纶会馆是广州市的重要文物,采用整体平移的方法成功搬迁锦纶会馆这座有近300年历史的古建筑,这在国内尚属首次;三是广州市的文物保护经费采取不封顶的政策,不设上限,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情况来拨付经费,现在市里每年的文物保护经费已达到一千多万元了。
记者:省里对广东29个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制定了什么特殊保护政策没有?
郭立新:据我所知,现在还没有。国家对申报的项目怎么保护现在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我想这也是6月10日我国举办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初衷所在。现在人们一提到保护文化遗产,总是想到政府应该出什么政策、出多少钱,其实文化遗产的保护也不全是政府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传承人,甚至是持有人。举办文化遗产日这样一个全社会性的活动,就是要发动全民参与到保护文化遗产当中来。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
记者:广东省今年在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就是凉茶入选,听说您对此有些看法?
郭立新:我不满意的是一些利益相关者在利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排它性的竞争。听说被认定为“文化遗产”的不是全体广东凉茶,而仅仅是有关部门组织提交“入遗”申报材料的21家企业生产的18个品牌、54种配方的凉茶。今后,这21家企业以外的生产单位生产的凉茶,要改称“植物饮料”或者“植物提取饮料”或者别的随便什么,就是不准再叫做“凉茶”!我的看法是,我们要保护文化遗产,而且要保护活的文化遗产。仅仅保护凉茶的配方会让凉茶文化失去活力。
同时我们要看到,申遗的动机各不相同,商人是为了对项目进行商业开发,政府是为了保护文化资源,学者是为了人类发展的需求,大家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搞商业开发就不好,但必须要在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
南国红豆的文化传承
本报记者贺白丹
红线女艺术研究中心,坐落在广州新规划的市中心珠江新城的北面,闹中取静,是广州市政府为表彰粤剧界泰斗—红线女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卓越贡献而投资兴建的。在全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日,记者在这里采访了该中心艺术研究部部长余楚杏。
享有“南国红豆”美称的粤剧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行内行外时有争议。有人认为,粤剧的演出市场红红火火,和一般的地方戏种不一样,远未到达濒临失传的地步,没必要再顶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
广东省现在有两个粤剧团,广州市也有两个,肇庆、佛山、珠海、深圳、湛江、中山等珠三角地区的民间粤剧演出团体数目更是庞大。更难得的是这些剧团的演出任务常年不断,多的达到三百多场,少的也有一百来场。在近几年来国内戏剧团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粤剧团的经营的确一枝独秀。不过余先生也冷静地指出了这些风光数字背后隐藏的忧患,就是粤剧团的演出场次虽然多,但是戏金却并不高。“一场演出下来,往往只能拿几千块钱的出场费。这个数目还不够一个不那么红的歌星一个晚上的出场费。而培养一个优秀的粤剧演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以说粤剧的艺术价值还是被人们低估了。”
至于粤剧未来的发展走向,余楚杏认为粤剧艺术要走向多样化,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真正的切入点。
广东文化遗产日
活动异彩纷呈
广东省将于6月10日至25日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粤港澳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图片展,集中展示珠三角地区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就。同时举办“广东历史大观”、“漆木精华”、“浓彩淡描——馆藏明清彩瓷”和“守望传统——广东国画研究会作品展”等专题展览,向观众发放《文物保护法规》、《博物馆导游册》、广东文化遗产专刊等宣传资料,开展免费文物鉴定活动,举办“明清彩瓷鉴赏”讲座,播放“南海Ⅰ号”沉船保护与广东首届水下考古培训、开平碉楼、澳门历史建筑和广东历史大观等影像资料,并现场演示广东省传统工艺瓷雕。
广东省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瑶族盘王节广东省韶关市小榄菊花会广东省中山市石湾陶塑技艺广东省佛山市端砚制作技艺广东省肇庆市佛山木版年画广东省佛山市广东剪纸广东省佛山市、汕头市、潮州市粤绣广东省广州市、潮州市象牙雕刻广东省广州市潮州木雕广东省潮州市东莞千角灯广东省东莞市龙舟说唱广东佛山市顺德区粤剧广东省广州市、佛山市西秦戏广东省海丰县白字戏广东省海丰县花朝戏广东省紫金县皮影戏广东省汕尾市木偶戏广东省高州市、潮州市梅州客家山歌广东省梅州市中山咸水歌广东省中山市广东省广州市、台山市潮州音乐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广东汉乐广东省大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