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美女绣娘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编导:涂华

  提要:

  30载岁月,绣棚人生一针一线

  80幅作品,才智凝聚亦真亦幻

  感动瞬间丝线结,以针作画。

  无限风景苏绣中,十指春风。

  针线无声,春秋穿过,

  沈寿故里,一代绣娘。


  2004年4月28日,北京中华世纪坛东方厅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艺术展---为期一周的姚建萍刺绣珍品展,有18件作品亮相,这些巧夺天工的刺绣让观众惊叹不已:没有想到苏绣会有这样的传人,能出这样的精品。

  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在民间散落着多少艺术,谁也不能尽述。随心想来:皮影、年画、剪纸、泥人、花馍、木刻,它们曾经作为生活的必需,陪伴我们的祖先走过春夏秋冬,给那些单调的生活平添乐趣。

  今天,时代的发展使其中的一些被主流生活所放弃,退守在穷乡僻壤,另一些则被社会各层面接受,这种有苏绣一份。笔者在北京大工艺品市场,例如燕莎、友谊、工美等看到,苏绣一支独秀,一幅作品标价少则5000,多则几十万,而苏绣之外的中国四大名绣(川绣、汴绣、粤绣)实在难见。低价位的绣品市场也同样被苏绣垄断,在万通新世界,价格在百元的工艺品销路不错,一些苏绣的荷包、香囊、手机袋更是女孩子们的最爱。可以说,从高档的艺术品到低档的杂品,苏绣在中国没有对手。

  或许你也有苏绣的物件,你想象过它们的制作者吗?在苏州,人们称她们绣娘。

  我对绣娘的第一印象来自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梅花巾》,故事讲述旧社会一对自幼失散孪生姐妹,一个擅长评弹,一个是苏绣高手,因色艺双绝,被奸人陷害,阴差阳错,唱评弹的被毒哑了嗓子,做绣娘的被踩断了手指,后来解放了,坏人自然被严惩,姐妹相认,在新生活里重新登上属于自己的舞台。片中绣娘绣的梅花图类似工笔画,黑色的树干,红色的五瓣花,中有黄色的花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绣娘十指如葱,在绣棚上飞针走线,透过薄纱,影影绰绰,一张如梦如幻的脸,窗外小桥流水,一幅江南画卷。

  真正接触绣娘是在2000年夏,我站在苏州镇湖的刺绣一条街上,路边的绣坊一家挨着一家,绵延100多米,一个绣坊就是一个家庭,男人负责装裱运输,女人既是绣娘要是推销员;一层是展厅,过客透过大玻璃窗能看到绣品,二层是工作室,老板找些女孩子做刺绣。也有些绣娘把绣棚放在街边的荫凉里,边绣边拉着家常。偏巧看到的都是些妈妈绣娘、奶奶绣娘,光脚穿着拖鞋,人说:女人老是从脚开始的,岁月的痕迹在她们那一览无余,在她们飞针走线时,有节奏地带动了胳膊上肥肉的颤抖,而她们穿的真丝无袖衫无疑使一动感再次被升华,随之“飞”起来的还有她们手指上硕大的金戒指,大得于手指不相称。

  在街的尽头我见到姚建萍时,那个薄纱后的江南女孩子清晰了。她很白,水红色中式短袖衫,一袭黑色长裙越发衬出她身体的娇小,盈盈笑眼,上翘的嘴角,有恬静之美。手指细长,指甲被精心地保养过,涂中亮银色的甲油,右手戴着一个赭青色的翡翠镯子,除此,再没有饰物。这些穿戴似乎就是为了突出她的白和一双“国宝”级的手。

  为什么说她的手是“国宝”级的手,因为目前很少有人能达到她这样刺绣境界。

  传统刺绣讲究一个“细”字,多少绣娘包括一些颇有成就的刺绣大师都是在“细”字上下功夫,力求做到针脚齐,做工细。爱动脑筋的姚建萍渐渐感到这种绣法似乎欠缺些什么。她四处拜师学艺,大胆创新,博采众长,将油画、国画、工笔画、摄影作品作为创作蓝本,将这些题材与苏绣艺术巧妙融合,把美术中的素描关系、光影变化、透视与色彩的表现手法灵活运用到刺绣中去,使传统苏绣有了质的飞跃。

  姚建萍的作品题材多样,像大家熟悉的《蒙娜丽莎》、《自由战士》、《韩熙载宴图》、《五牛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最绝的是名人肖像绣,如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日本皇妃、董建华、何厚铧等等,绣得神形兼备。

  丰富的选题让苏绣跳出了只绣下小猫小狗、花鸟虫鱼的框框,姚建萍成了的创新之风成就了苏绣,也成就了她自己。

  姚建萍年仅33岁,已经很辉煌。她的多幅作品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金奖和最高荣誉奖----山花奖(山花奖是中国民间艺术领域的最高奖),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授于“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9年,作为江苏代表参加全国“双学双比”十周年成果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朱容基、温家宝的亲切接见。作品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海内外的知名人士。

  苏绣是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发源于苏州,有2000多年的历史,和江南水乡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那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相得益彰。苏绣的特点是精细雅洁,雅呢,主要体现在色彩文雅。精呢,是说它针法很细的,它一根丝线可以劈成1/32、1/64,让丝线在作品不露针脚,色差小,颜色过渡自然。

  除了以上的艺术特色,苏绣往往还是江南女孩心灵手巧的佐证。过去的苏绣以实用为主,江南女孩绣绣被面、枕套、手帕、荷包,她们终日埋头在那些绣花用的绷布、绷架、苏针、花线上,一生的时光就在绣花中慢慢过去。

  姚建萍1967年出生在苏州镇湖镇,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刺绣之乡。拥有绣女八千,农村处处是“闺阁家家架绣棚、妇姑人人习针巧”的兴旺景象。耳濡目染,8岁的姚建就跟拿起绣针,靠绣些小工艺品挣些油盐钱。因为她的绣品精巧,别人绣一天挣20元,她就能挣40元。

  1997年,镇上为发展苏绣,展开一次精品选拔,姚建萍脱颖而出,作品《沉思》获一等奖,《小天鹅》获二等奖,《三猫图》获三等奖。不少商人慕名而来,见她的绣品精细,愿出高价购买,她没有一味去揽活挣钱,而是潜心引入新的针法及美学理念,为苏绣加入现代元素。

  2004年3月姚建萍刺绣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有苏绣展示大厅、刺绣工作室、接待厅、艺术培训基地,是融设计、制作、研究、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展馆。馆中共展出80精品,其中有三件是镇馆之宝。一个是三异绣,在一块薄纱上绣有三个不同的意思,异物,一面是熊猫,憨态可鞠;一面是金丝猴,精灵可爱,两个不同的颜色,两种不同的针法,这种技法在苏绣里不多见,姚建萍也认为自己再也绣不出这样的精品。曾经有人愿意掏30万块钱买这幅作品,姚建萍不想卖,开了个500万的天价,吓退了买家。二是仿明代著名画家仇英的《吹萧引凤》的双面绣《吹萧引凤》:高台之上,空中一之彩凤闻声而来,小童手持拂尘,屏住呼吸,生怕惊走彩凤,吹箫人泰然自若,衣裾随风飘摇,许多研究苏绣的专家评价这幅作品,就是突出了苏绣的精细雅洁。第三幅是《沉思》,画面上的周恩来身着水灰色中山装,面容清癯,安详地侧坐在紫红色沙发里,忧国忧民的高风亮节跃然于丝帛之上,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

  展馆位于千年古镇木渎,占地六亩,是一座具有东方特色、中西合璧的园林式建筑。艺术馆等等。与沈寿故居相望。这让姚建萍最为兴奋,因为沈寿是她偶像。沈寿是位江南的奇女子。她是清末民初人,原名沈云芝,自创仿真绣:以前绣娘绣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在深深庭院里拿着绣样绣,她倡导对着一盆真花,绣出花在四时的变化,绣出立体感来。她曾经旅居国外,受到西方美术理论的影响,擅长绣人物肖像,力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物的精神。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傅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优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被誉为“针神”、“绣圣”。

  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刺绣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一一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苏绣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姚建萍说她的人物肖像绣就是从沈寿的作品中找到的灵感。她希望在一代刺绣大师的指引鞭策下,苏绣造诣能越来越高。因为视力、技艺的缘故,各年龄段的绣娘做各秋类刺绣活:18岁-45岁的绣娘绣制艺术品;45岁-65岁的绣女,绣制日本和服、韩国民族服装;65岁以上的绣女绣制杂品。姚建萍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不断超越自己,创作出一幅幅传世之作。2002年,她绣制《高山流水校友情》,表现江泽民主席跟校友们促膝谈心,平易近人,伟人的风范,图中共有七个人物,而以前她的作品着最多出现2个伟人。

  精致的绣品折射出姚建萍色彩的异常感受,更体现她的穿着打扮上。她有很多不同风格的衣服,什么样的衣服搭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彩妆,出席什么样的场合,发型如何呼应,她很有主见。如出现在她在荷兰刺绣展览上穿的是一见艳红色滚金边的中式旗袍;在参加2003年中国文学艺术届春节大联欢上着的是一件橙红色的长披肩;在艺术馆木渎奠基仪式上着正装上身天蓝色小西装,下面是及膝黑色西服裙,一双中筒黑皮靴;她有件绿色真丝旗袍,胸前有一朵她自己设计绣制的牡丹花,我曾认为这是她最适合上镜的服装之一,既有民族特色,又能展现她的气质。

  一会儿,冒出两个小孩子冲她喊妈,我吃了一惊,因为我估摸她腰围不超过一尺八,没想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了。外形与内慧兼修,有这么个色艺双全的绣娘也真是给我们的苏绣事业锦上添花。

来源:央视国际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