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绣娘郭美玲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她免费收弟子,每月还给他们发工资,且其绣出的物件归本人所有

滚针绣水纹、练针绣船锚、绳针绣锚绳、反针绣屋瓦、发针绣人物、蒙针绣柳树……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被以刺绣的形式重新演绎。当记者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见到这幅绣品时,简直难以相信针线竟能绘就如此美妙的画面。绣娘郭美玲由此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人如其名。郭美玲有一双巧手,十字绣、苏绣、双面绣、平绣……无绣不能,而这缘于生养她的故乡。郭美玲生于我省繁峙县的一个小山村,那里的妇女个个能剪会绣。“豁牙牙,露齿齿,跟着巧娘绣袄袄,针针线线绣得密,长大是个万人迷”,5岁时,小美玲就开始学刺绣剪窗花。到上学的时候,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只要见过,她就能“飞剪走纸”。逢有人家娶媳妇或老人过寿,小美玲总会被请去帮忙剪剪绣绣,小小年纪就成了当地的名人。工作以后,郭美玲从事雕塑及工艺品设计制作,但剪纸和刺绣始终没有远离她的生活。1986年,郭美玲赴南京工艺美术学院进修,这段经历让她对刺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刺绣是以针代笔,油画的色彩与丝线的色彩相通,将油画及国画的艺术精髓灵活运用于绣品之中,刺绣就有了画的韵味。”

然而手工刺绣的尴尬境地让郭美玲心生凄楚。街市里铺天盖地满是电脑绣物;会绣的人越来越少———擅绣者多年近花甲,生活安逸老眼昏花不愿再绣,而年轻人又无心学绣。郭美玲不愿意看着手工刺绣就这样被遗忘,2000年从单位内退后,她来到素有“家家是绣坊,人人会刺绣”之称的侯马创办了自己的刺绣坊。为激发人们对手工刺绣的兴趣,她不仅免费收弟子,每月还发给徒弟200元工资,且其绣出的物件归本人所有。

郭美玲深知传统刺绣要想发展,必须加入现代元素,“如何将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这个问题时常萦绕脑海。一个偶然的机会,郭美玲看到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仿真绣品,蒙娜丽莎那永恒神秘的微笑激发了她的灵感,“咱山西也有名著,为何不用手工刺绣把它表现出来?!”《西厢记》的画面就这样走入她的脑海。为了让人们在绣品中读懂这个浪漫的爱情故事,郭美玲辗转反侧。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让任何人打扰。渴了,喝点水;饿了,泡包方便面。一星期后,18幅惟妙惟肖的图案跃然于11米长布上。刺绣11米长卷,郭美玲是第一次。散针、盘锁针、旋套针、乱针,整整3个月,工作起来她饭都顾不上吃,深夜突然来了灵感立马起床绣上一番。绣品完成了,郭美玲来到装裱店,可装裱店从未裱过丝制品,不敢接活。好强的她又专程跑到苏州学习装裱技术。

刺绣一般采用丝质面料,平铺在绣车上下针。郭美玲就这么俯着身子,有时一绣就是8个多小时,一口水都不敢喝,因为水滴汗珠不小心掉在面料上就会形成污渍令绣品功亏一匮。因此,郭美玲常是绣一场病一场。但她并不以为苦,潜心钻研几十年如一日,刺绣技艺愈发精到,不仅成为侯马美术工艺协会的理事,还被山西民间工艺协会授予了“山西省民间艺术大师”的称号。这时,郭美玲又琢磨拾掇其他失传或者没落的民间艺术。“剪布”引起了她的兴趣。

“剪缣帛(古代一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由于面料较昂贵,在汉代逐渐被剪纸所取代,但纸的缺陷在于不易收藏。2004年后半年,郭美玲试探性地将剪纸技法应用到各种布料中,她将麻、棉、绸缎,经过洗、染、浆、平、熨一系列处理后,剪出人物、花草、飞禽、走兽、名人字画等布艺艺术品。“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布和绸缎经过艺术加工,更显华贵和品位,且便于收藏。为什么不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复苏呢?”

有耕耘就有收获。用一块块布拼接而成的两朵娇艳的牡丹上,一对小鸟欲落未落,郭美玲为之取名《富贵情侣》。这幅作品在中国民间艺术高层论坛上“艳惊四座”,还让郭美玲从人民大会堂捧回了银奖,她本人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剪布第一人”。她的论文《话说剪布》同时入选《中国民间艺术》文献,并被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评为三等奖。北京之行,让郭美玲看到了外面的广阔天地,她流连于故宫、琉璃厂、荣宝斋,还到美术馆观画展。回来后,她用38天时间创作完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绣品《清明上河图》。

凭借着对刺绣艺术的执著与热爱,郭美玲的绣品不仅在国内闯出了名堂,还走出国门漂洋过海。她绣制的绣花鞋绣花袄在国外布展,不等展出结束就被展区工作人员抢购一空,一双绣花鞋甚至卖到了500元人民币。今年,她的仿古香包、壁挂等又被美国亚特兰大华人博物馆看中,该馆特邀请她于圣诞节赴美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现在,她又在研究创新“刺绣堆锦”、现代仿真刺绣与古代金银线绣法的结合……同时,她的绣坊正着手绣制“云冈大佛”“五台山白塔”等山西名胜,她打算把这些绣品带到国外,让更多人通过绣品了解中国、了解山西。

 

来源:山西新闻网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