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踏进鲁绣之乡 寻访绣娘踪迹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掀开威海“鲁绣之乡”的历史,循着“鲁绣之乡”的成名轨迹,可以发现,“鲁绣之乡”的美誉是威海的姑娘媳妇们一针一线绣出来的。因此,将“绣娘”———这样一个象征着荣誉和敬重的称号,送给那些散居在千家万户数以万计的绣工们,她们当之无愧!

  威海有着深厚的鲁绣工艺基础。清光绪年间,威海卫有专门经营绣花者,民间还有为数不少的手艺精湛的绣工,用灵巧的双手、五彩的丝线和多种技法,为心上人绣“荷花鸳鸯”“凤凰戏牡丹”;为老人绣“松鹤延年”“福寿图”;为婴儿绣“麒麟送子”,把所有的对亲人的祝福、对后辈的期望,一针一针地绣在了各式各样的布料上。

  也许是鲁绣工艺只在母女间传承,是她们传递感情的重要载体,许多人都将女红视作女孩成人的一个过程,在一挑一拨一捻中沉淀情愫,磨砺性情。在那个年代,心灵手巧,是对一个女子极高的评价与赞赏。当一道道细细的皱纹在她们的额头慢慢堆积起的时候,她们的心情会如江南流水般宽阔和平缓,并沉淀为一种超然于现实的优雅与美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威海农村,最靓丽的风景莫过于妇女绣花了。农家的姑娘媳妇们永远有一副叫做“撑子”的绣花架子,女子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手里捧着它,在飞针走线间,把自己生命的灵性都注入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绣品上。

  在仲春与秋末的农闲时节,只要天气晴朗,街头巷尾,几乎处处都是女人绣花的身影。他们在树阴下扫出一块空地,支起花撑,用极细的针和线在方寸间发挥着无穷的想象力,奉献着无数的时尚元素。配色和针法的变化层出不穷,既能在一床被面上绣出百子嬉戏,也能在一只小小的荷包上描绘锦绣万千,一幅幅栩栩如生、美丽吉祥的绣品,总是伴着女人们朗朗的笑声。有时她们一面绣花,一面想着心事,耳朵还留意着贩卖针头线脑的货郎的拨浪鼓声,这个过程绝对是一种创造。若干年后,眼前还会闪现出或精巧细致的软缎绣鞋,或云镶云滚的盘花纽扣、捻挑抽拨的花骨朵,还有那秋日阳光下老花眼镜边上那装满了针头线脑、绣花剪刀的花笸箩。

  绣娘们的智慧和创新,擦亮了威海“鲁绣之乡”的品牌。英租占威海卫后,罗马天主教会修女在传教时组织农村妇女编织花边和绣花,外来的花边工艺与威海传统刺绣技艺中西合璧,渐成独特风格。经过图案设计、刺样等12道工序及扭鼻、打结、缠柱、行梗、干扒丝、钱眼丝等,结合绣、编、抽、织、勒等30多种附属工艺,所形成的满工扣锁,直锁似线,弯锁自然,针脚均匀,挺拔整齐,纹样秀丽严谨、绣工精致、富有光泽和浮雕感,并以原布色、原线色著称于世,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威海卫工种”。

  出生在普通农家的王殿太,从母亲那里得到了鲁绣艺术最早的启蒙,数年耕耘不辍,独创了中国机绣史上第一项新工艺———巧联目,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以后又创作了“小扣眼”、“回龙锁”等抽纱新工艺,推出了“地龙绣”“插花绣”等50多种、1500多个花色的工艺品,让“云龙绣”两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企业家李国贤用两台缝纫机,让绣花从手工工艺品到机器产品,使传统鲁绣技艺发扬光大。

  如今在乡间,你还能偶尔看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戴着花镜在布上飞针走线,描龙绣凤,那清雅脱俗的绣品,让你沉醉。其实在农村,即使看上去再粗笨的农妇,也会做出一些极好看的鞋垫,构图、配色,一针一线,别出心裁。在漫长的岁月中,她们把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珍爱和对亲朋最美好的祝福,都连缀在这美丽的绣品上了。

来源:www.linkgd.com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