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在《雅集堂》看见了金奖证书。陈先生显得很高兴,他说缂丝绣在当今已十分罕见,评委们对这件藏品有一个认识过程是在意料之中的。不过他自己信心十足,因为两年前中央二台《鉴宝》节目中一件没有款识的清代缂丝绣,曾得到国家级专家的充分肯定。他这件绣品的幅面、品相与之不相上下,而且还织绣有“乾隆乙丑吴兴沈铨”字样,纹样原画的画家姓名和年代都十分清晰明了,应该更胜一筹。
这件清代乾隆年间的“五伦图”缂丝绣是陈先生于十几年前在仁寿县农村收到的。当时他一眼看出此件织品绝非一般物件,便果断地高价买下,珍藏至今。笔者细细观察,织品的工艺确实相当精湛,“五伦图”的构图十分漂亮,色彩浓艳而厚重,文化内涵也耐人品味。
织品上的“五伦图”也称为“五翎图”,即五种伦理道德以五种鸟类象征,这五种鸟类在这类纹饰里均可找到,它们是以凤凰象征君臣、仙鹤象征父子、鸳鸯象征夫妻、白头翁象征兄弟、燕子象征朋友。封建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为“五伦”,要求“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兄弟有叙,朋友有信”。
织品上的这幅“五伦图”是以沈铨的“五伦图”为蓝本织绣的。据载:“沈铨(公元1682——1760年),清代画家,浙江吴兴人,善画花鸟走兽,工整浓艳,曾受聘往日本,留三年,日人重其画,学之者颇众”。这幅“五伦图”是乾隆乙丑年,即公元1745年,沈铨63岁时的力作。显然,沈铨的原画精彩,缂丝绣能工巧匠的织绣水平更是精彩,全得原画之精要,使得这件缂丝绣品如此之传神。
今人对缂丝二字十分陌生,其实缂丝又名刻丝,也就是仿佛用刀雕刻过的丝织品。这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织绣工艺,最早出现在汉代楼兰遗址用“缂”法织成的毛织物上。在丝织品中,所谓缂丝并非用刀雕刻,仍旧是通常的平纹织物,只是织造时改用“通经断纬”的织法,使得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出现类似刀雕般的纬向断痕,图案获得立体效果。这类织法即为缂丝法,织品即为缂丝绣。缂丝是中国织绣业里的奇葩,唐宋时期缂丝盛行,从清代开始缂丝业重心转向江苏苏州。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传统文化滋养着织绣业的发展,善工女红是女性的美德之一。一代代中国女性倾其才智创造了无以数计的织绣品,真可谓掐花敷叶、摘星牵云,巧夺天工。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尺寸之地魅力无穷。到唐宋以后,由于文人参与,使书法和绘画艺术与织绣结合,精品倍增。今天展示在我们面前的这件乾隆时期的缂丝绣就是其中一件难得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