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绣又似画的独特刺绣艺术,有着一个雅致的名字叫正则绣。
说起正则绣,其创造者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家、教育家,丹阳女校的创办人吕凤子先生。上个世纪20年代,已是美术大师的吕凤子先生感到传统的绣品虽然精细漂亮,但却缺乏活的生命力。于是便和他的学生杨守玉试验了一种新绣法,吸收西洋画的色彩原理,打破传统技艺,以长短不一的线条,灵活多变的针法,层层相叠的色线,将呆板刺绣一改为“富有立体感,丰富色彩”的绣品,并定名为正则绣。因为是用针线调色的语言,表现作品,所以正则绣又叫“针画”。
吕去疾,吕凤子次子,今天92岁高龄的吕老先生耳不聋,眼不花,闲暇时还能绣上几下,这位毕业于上海美专油画专业的老教授,不仅承传了父亲开创的事业,使正则绣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且还培养了一位优秀的正则绣第三代传人,自己的儿子吕存。
吕存为吕去疾先生的幼子。兴许是凤先生对吕家艺术传人的思考,特为1956年元月在吕家落地的最小的孙子起名叫:吕存,字,久而。其意思为艺术将在吕家久而久之地可以存在下去了。
凤先生所寄予的希望并未落空。
吕存还是在上学时,就爱上了美术,家庭的熏陶,环境的感染,对一个还是孩提的吕存来说,太重要了。
用吕存的话说:“尽管自己没有专门学过绘画,但画画对他来说并不比锄地困难。”是的,天赋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基因。不然他哪能“无师自通”呢?高中毕业以后,吕存分配到丹阳手表厂当一名技术工人。这时,他对绘画的追求,逐渐从不自觉转向自觉。
采访吕存
“正则绣应该说是中西合璧的一个典范,可以这样说,因为它用这个绣的形式作一个体,用中国的针用丝线作材料是运用了西画的观念来进行创作,所以说它跟传统刺绣完全不是一回事,传统刺绣它是一个工艺美术的范畴。它在用针上是密集其针,排比其线就是说线条永不交叉,一针挨着一针,所表现的题材,也一些拷贝、模仿一些书画。”
吕存在画人物速写中打下的扎实的基本功,为他日后作正则绣创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因为正则绣是属于写实并不同于一般的民间刺绣。
吕存对正则绣的贡献,不仅仅是位传人,因为他在传承中,既接受了前辈的技艺,又探索了新的表现方法。
采访:吕存父吕去疾
“开始的正则绣它只能绣这个现成的画,也还有西洋画的稿件,在原来的底子上加一些西洋画的线条,像素描一样的,西洋画的线条加上去,只能做到这个样子。”
他做绣品的绷框和传统的并不一样。从吕存作品可以看出他改用了油画布的绷法,将底布先绷好,自己设计画稿,哪根线条不适合;哪种色彩表现得不够丰富,从整体构思入手,然后进行创作性修改。
吕存在创作绣品时并无固定模式,他根据不同体裁,采用不同绣技语言。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创作激情。
正则绣是以针作笔,以线为色来替代绘画的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一根丝线都熔铸了情意,神韵,从这幅以他夫人为模特的绣品就可以看出。
采访吕存
“绣和绘画在激情的运用上面,不象绘画那么快,因为激情一来绘画可以三笔、五笔就可以把这些表现出来,但是针线它受很大的局限,就说你有激情了,但是你不能很快多表现出来,还要压抑一下让它慢慢的释放出来,要保持一段记忆,这就是和绘画不同的地方,也比较困难的地方。”
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条,灵活多变的针法,层层叠叠的色线,将呆板的刺绣一改为“富有主体感,丰富色彩和充满生命”活力的绣品,把正则绣创作为更具独立精神的新画种。
在吕家旧宅大院,那一间不大却十分明亮的画室里,吕存每天都要站在木质的绣架前,手执银针,穿着一缕缕各种色线,在绣绷上飞针走线,少则几个小时,多则十几个小时,从不间断。按吕存自己的话说,“我一天不做绣品,就会感到难过,就会感到六神无主。”他心里明白作为吕家传统技艺的第三代传人,这一特殊刺绣技艺要由他来传承和发展,他要格外努力。(联科绣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