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通海绣娘带出千余名徒弟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2006年7月19日,一位平凡的通海农家女子坐到了省妇联玉溪现场会的主席台上,向来自全省的妇女代表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她叫董琼,通海县九街镇碧溪村人。她凭着一双巧手和一颗聪慧的心,不单用绣品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更手把手教会1500多名妇女刺绣的技巧,带领她们走上致富的道路。
??
??重拾刺绣为谋生
??
??董琼的少女时代,对生活的艰辛感受并不深刻。田地里有活计时到田地里忙一阵,没活计时就在家跟母亲和姐姐们学绣花。日子虽然过得清贫,倒也不用为吃穿发愁。1991年,20岁的董琼出嫁了。婚后沉重的生活担子,让董琼萌发了改变贫困生活的迫切愿望。
??
??董琼想起了家传的手艺——刺绣。碧溪村素有刺绣的传统,上至白发老妪下至垂髫幼女,无不飞针走线。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传统变成了一门可有可无的手艺,慢慢地衰落了。董琼想,能不能利用这门手艺来贴补家用呢?东借西凑了500块钱后,董琼在街上摆了个地摊,把自己绣好的门帘、围腰和婴儿用的背衫、抱被等摆到地摊上销售。由于绣品质量好,花样多,每次赶集,她的刺绣产品总是销售一空。由此,她淘到了市场的第一桶金。
??
??通海绣品外地走俏
??
??小试牛刀后,董琼有了更大的“野心”:她要走出集镇,走向更大的市场!
??
??1993年的一天,一位来村里做客的宣威老奶奶在看了她的绣品后,不禁啧啧称赞:“这么好的东西,我们村的人一定很喜欢。”董琼暗暗记住了这句话。没过几天,她和丈夫按照老奶奶所说的地址,跋山涉水地来到了那个小村庄,黑灯瞎火地转了几圈,不知要在哪里歇脚。董琼敲开了一家小卖部的门,在说明来意之后,热心的主人去村里找人来买绣品,村民们对两个外乡人带来的绣品非常感兴趣,当场就买下了两个背衫,又困又累的董琼露出了笑容。第二天,董琼和丈夫把剩下的绣品交给小卖部的老板代销,同时订好以后的供货合同,高高兴兴地踏上了回家的路程。此后十多年,董琼的绣品销售以这个小村子为中心,并向四周辐射,在宣威形成了稳定的市场。
??
??宣威一行,董琼的绣品有了销路,同时也打开了自己的思路。从此,用背篓背着自己的绣品,新平、元江、河口、建水……董琼专往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跑。她的绣品富有民族特色,很受当地老百姓欢迎。董琼于是和当地卖针线的生意人联营,并达成长期的供货协议。
??
??一枝独秀不是春
??
??1996年,一位昆明的批发商拨通了董琼的电话,要求大量订货,董琼开心之余,却苦恼起来:单靠她一人是无法织好所有绣品的。董琼鼓足勇气贷款2000元,购买了7台绣花机,租铺面开办了“通海县碧琼刺绣厂”,买来大批原材料,邀请村里懂刺绣的妇女一起,开足马力进行生产。由此,董琼由自产自销走上了企业化生产营销的路子。
??
??董琼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帮助周围的姐妹增收致富才是我最大的心愿。”在县妇联的支持下,董琼年年都在通海开办刺绣培训班,把刺绣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她们。慕名而来拜师的妇女一年比一年多,有的学员自主创业,有的则成为了刺绣厂的工人,但仍有部分没有从这门技术受益。董琼想,既然我有了销售渠道,有了把大量刺绣品推向市场的条件,为什么不能替那些还没能受益的姐妹们卖绣品呢?于是董琼与这些妇女签订了购销合同,由她们在家中加工刺绣产品,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计件付给其报酬。目前,刺绣厂已带动了500户农户搞刺绣产业,300多户与刺绣厂签订了购销合同,这些家庭多的一个月可以赚800多元,少的也能赚500多元。
??
??在董琼的帮助下,下岗的女工付丽,回乡七年后通过刺绣加工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碧溪村余丽波,在家加工,每月收入达800元左右,年收入近万;残疾人胡艳,每月收入300多元,家中有了第一笔上千元的存款……而董琼的“通海县碧琼刺绣厂”也在经过10多年的努力后,规模不断得到扩大,目前已拥有电动缝纫车间和4台电脑绣花机,年产值300多万元,接纳了300多名工人,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漂洋过海,远销美国、日本。
??
??图一为:董琼在制作绣品
??
??图二为:如今的通海县碧琼刺绣厂已拥有电动缝纫车间
来源:本站综合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