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亟待拯救的河南朱仙镇年画、河洛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开封卞绣也处在存亡攸关的十字路口。
汴绣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绣”(苏、蜀、汴、湘)之一,因北宋时期汴京(开封)为皇城,所以汴绣也多为宫廷御用而做,极其讲究典雅精致、做工精细,是中国绣品中品位极高、不可多得的珍品。然而由于其孤芳自赏、故步自封等种种脱离市场的弱势原因如今正在萎缩甚至面临消亡危机。就风格而论,分别以典雅庄重和经济实用共同扛鼎中国刺绣王国大全的汴绣和苏绣,如今成了“一枝独‘绣’”。卞绣受到了市场法则的严厉鞭挞。
遭遇假冒冲击
“没有统一技术标准,没有统一标志,大量外地绣品以次充好、‘冒名顶替’,价格水平持续下降,传统的工艺产业无法适应市场化浪潮,生产规模逐步萎缩,没有行业协会,政府监管不力等是其正在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业内人士如此评论汴绣的衰落。
在开封的宋都御街,古色古香的店铺和熙熙攘攘的人流,品种繁多的汴绣、字画充斥路旁各家商店,但行家里手会发现这些绣有《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等图案,打着“中国汴绣”、“开封汴绣”招牌的绣品大多是“仿制品”。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正规厂家生产的汴绣,做工精细,费时费工,成本较高,而假冒的汴绣,都是店家们从苏州农村买来的,质次价低。这就是劣质品的苏绣能够挤兑汴绣、迅速占领市场的真正原因。一些以次充好的商店为了表白“正宗”取信客户,常常在店里摆一幅绣了一半的绣品,让客户难辨真假。
有关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开封市从事生产、经营刺绣工艺品的厂家店铺35户,其中本市具有生产加工能力的刺绣厂10户,刺绣工人200余人,而从苏州农村购买绣品搞营销的店铺就有25户,苏州人来开封开店铺2户。据测算,开封市全年绣品销售额3000万元,其中苏州农村绣品就达2000多万元,真正开封人自己生产的刺绣品销售只有几百万元。
没有行业协会
除了劣质冒牌的冲击之外,没有行业协会、缺少必要的行业团结、技术规范和交流创新等也是汴绣市场萎缩一个重要原因。
“真正生产汴绣的厂商都是独家经营,缺乏沟通,吝于合作,没有有效地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甚至没有正式的商标。同时在汴绣专业人才的培训上也很不到位,具有高超技艺的绣工逐年减少,人才流失严重,企业缺少新鲜血液的输送机制,使汴绣的路子越走越窄。”开封汴绣厂厂长魏吉安不无忧虑地说。
没有行业协会的直接后果是“竞相压价,互相打压”,这种内部纷争让开封汴绣企业无法将市场蛋糕做大。有关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打击假冒伪劣、规范市场秩序上的软弱无力,既没有切实地行使职能,又没有给予汴绣这项开封独特的传统工艺以足够的重视与支持,也没有对汴绣研究给予援助,以至于汴绣研究人才越来越少,汴绣研究事业举步维艰。甚至过去一些政府领导片面认为汴绣商行遍地开花,就是“市场繁荣”,结果放任自流,终酿祸患。
复兴路在何方?
如何使汴绣避免重蹈“洛阳唐三彩”、禹州“钧瓷”的覆辙?一些有识之士在对汴绣的发展状况表示深切担忧的同时也在探索复兴和发展的路径。大家一直认同的办法就是尽快实现产业整合。对于开封汴绣厂、开封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封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和开封市艺苑宋绣工艺厂这些开封市汴绣行业的骨干企业,必须由政府或非政府社会组织出面牵头成立行业协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自愿的基础上借助企业改制成立开封汴绣集团,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品牌效应,参与市场竞争。
对于商标之争和技术标准不规范的问题,一些专家认为当地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尽快申请其他商标,例如汴梁牌、汴京牌、大宋牌等;开封市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地方“工艺绣品”行业标准(试行),进而获取首批质量认证。与此同时,要重视新产品开发,立足地方优势,开发一般旅游需要的价格低、易携带,观赏实用相结合的汴绣低端工艺品。另外,政府可以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省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将开封作为民俗文化产业试点城市;省对外经贸洽谈会可以将汴绣作为招商项目,吸引省内外资金的注入;省旅游点可以销售汴绣纪念品及汴绣艺术、汴绣精品光碟;博物院可以展示汴绣艺术的发展历史沿革及汴绣精品,选择技艺精湛的绣工表演,让中外游客现场刺绣制作,体验刺绣制作过程,享受刺绣艺术的乐趣等等。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要复兴汴绣这个产业,就需要相应的产业链支撑,要有人去真正做策划、包装、营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