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与被专家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的马尾绣相遇了。那是在贵州都匀的石板古街。在这条已有上千年历史的石板街青石的映衬下,马尾绣就这样生动鲜活地躺在古街的怀抱里,发出鲜丽而耀眼的光彩与水乡那份脱俗的清雅与灵性……
在我初次目睹马尾绣的真容时,我还见到了绣出这精美艺术品的优秀民间女艺人韦桃花,她是三都水族自治县的知名马尾绣艺人,四十出头的年纪。她飞针走线纯熟自如的手艺,如同一件完美的艺术品。这位水族妇女出生在水族马尾绣的发源地三都县三洞乡板告村。她用不太流利、夹杂着水族话口音的汉语告诉我,她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于2006年年初在三都县城开了一家马尾绣民族工艺品经营部。三都县是我国水族最主要的聚居地之一。水族马尾绣工艺,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与方法。韦桃花告诉我,马尾绣制作工艺很复杂,首先要对刺绣用的丝线进行处理,一根丝线要用纺车纺细,分成三股,然后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缠好之后,就可以用这种马尾镶成各种不同的图案,然后按通常的平绣、桃花、乱针、跳针等工艺进行刺绣。马尾绣图案题材范围极为广泛,绣品上除了绣有大量造型别致的花、鸟、虫、鱼等动物和植物的图案外,还绣有龙、凤、麒麟等水族人民崇拜的图腾以及太阳等图案,有的绣品上还绣有水族人民古老的文字符号,即水书文字。
马尾绣的制作过程是非常繁杂的,韦桃花介绍说,具体可以分为六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制作马尾线。即用丝线(多数以白色为主)将两至三根马尾绕裹起来,做成马尾线;第二步,固定框架图案。用一根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根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线,然后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将图案固定在布面上;第三步,“填心”。即用各色丝线(多以黑色、墨绿色和紫色为主)将固定好的图案空隙部分填满;第四步,镶边。用橙色和墨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第五步,订“金钱”。在绣品上订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第六步,上装订。由于马尾绣制作工序繁琐细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人们为了方便操作,便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线将它们按次序订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就做成了。完工的绣品就像一幅彩色浮雕,精美绝伦。
韦桃花话虽不多,但谈起马尾绣来,却如数家珍,滔滔不绝。我拿起她摊子上的一块“围腰”绣品仔细观察,这种水族最古老而又最具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造型独特,制作工序传统繁杂;其刺绣图案古朴、典雅、抽象,绣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令人爱不释手……韦桃花见我对马尾绣如此痴迷,随即拿起一条马尾绣背带详细地对我介绍说,水族民间传统的马尾绣背带最能集中体现这一古老工艺的精湛水平。马尾绣背带主体部位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平绣有严格数序规律的几何图案。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背带尾也绣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水族妇女制作这样一件工艺品,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马尾绣绣品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深远影响。马尾绣背带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特殊意义。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以及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舅母)探视新生儿的必备礼物。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母子才能享受此殊荣。
此后,该女子不管生育多少个孩子,娘家都不会再送马尾绣背带,先前送的马尾绣背带便一直背孩子们长大成人(背带完成使命后如果还完好结实,就会成为该户人家的“子孙背带”)。一般来说,每个水族女子一生中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副马尾绣背带,就算改嫁再生,娘家都不会再送。
从小就跟母亲学马尾绣工艺的韦桃花通过借鉴、研究古老的马尾绣精品,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设计,创作出了一批精美独特的马尾绣工艺品,成为远近闻名的马尾绣手工艺人。她的心愿是,将马尾绣一代代地传下去并发扬光大。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