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冷场的农村书社3月28日,蓬溪县赤城镇莲珠桥村村民李致海在农民书社里查阅小麦条锈病防治资料。“虽然已经打了药,但心里还犯嘀咕,不清楚这个病是咋个形成的。”李致海找到一本《小麦病虫害成因和防治》,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
莲珠桥村农民书社藏书1000多册,大部分是县上有关部门捐赠的。读书室里,不时有村民进来看书。“有看头,读了一本还想读。”村民张习手里拿着一本《中国民谚》,还将精彩的谚语记在随身的小本子上。
“过去我们也搞过农村书社,但那些书大都摆在书架上睡大觉。我们调查发现,并不是村民不喜欢读书,而是那些书不对村民的胃口,提供的书不实用,读书室当然要冷场。”蓬溪宣传部一位干部说。
现在蓬溪县每建一个农村书社,事先要走访村民,根据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村里的产业特点来配置图书,以种蘑菇为主的村关于蘑菇的书就多,甚至还有蘑菇菜谱。做针线活挣钱与“观音绣”产业在去年9月遂宁市首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安居区玉丰镇金龟村的“观音绣”获得最高奖———金奖。这些绣品出自村里的“绣娘”。
金龟村妇女有做针线活的传统。在规划建设市乡村文明走廊时,农妇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在家里凭做针线活挣钱”。安居区与正在寻找刺绣投资项目的黄海彦一拍即合,“很多村民都有刺绣的基本功,‘观音绣’技术学起来非常容易。”
金龟村2组的“绣娘”江芸说:“一幅只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能完成,既不会耽误农活,每月还能增加600至1000元的收入。”江芸说,当初,自己只是会点针线活,“没想到,通过学习,这门手艺还能挣钱。自己的作品还能卖到大城市去。”
农妇变成了挣工资的“绣娘”,在忙农活的同时照顾了家庭,收入也提高了。在短短不到1年时间里,“绣娘”已发展到近百名。如今,观音绣产业雏形初就,培训点开始向大英、船山等地延伸。
在金龟村观音绣艺术坊培训点,“每个月‘绣娘’都要培训一次,内容有刺绣历史、绘画艺术等。每培训一次都能感到她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投资刺绣项目的黄海彦告诉记者,他在城里设的展销部,生意出奇地好,一些产品通过中间商还卖到美国,下个月还准备在成都文殊坊设点展销。“变牌桌为书桌、变玩风为学风”不再是“上面”希望的目标,而是村民的自觉行为。“这里面没什么奥秘,而是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尊重农民主体地位,根据农民的意愿进行引导。”遂宁市文明办主任邓芳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