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村,一般来说,男耕女织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而在云南边陲西畴县兴街镇的一些村子,这一说法就行不通。这里的男人不仅会做地里的粗活,还会拿起绣花针做细活。而且,还绣得像模像样。这种劳动场景在当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记者:“在人们一般的传统观念中,都是女人绣花做这样的事,男人好像都不做这个事。”
男农户:“这两年都做,这两年男人也做,跟男女现在平等一样的道理嘛,女人能绣花,男人也能绣,人家会说谁家的男人手多巧。一定要犁田耙地才算男人吗?”
记者:“有没有人笑话你们?”
男农户:“有还是有,人家笑归笑嘛,自家整自家的。”
记者:“只要能挣钱,不管别人笑不笑!”
男农户:“不怕别人笑。 ”
兴街镇本是一个壮族、苗族等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心灵手巧,历来有刺绣扎花的传统,她们用绣好的花布做成衣服、背带等生活用品。
用背带背小孩是当地传统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可如今,人们绣花已不再是为了自己背孩子了。
农户:“拿到市场去卖,公司都来收。”
农户们说的老板都在集镇上,定时定点收购她们的花布。每隔五天一次的集市就像是当地刺绣农户们的节日,到了这一天,她们就会背上绣好的花布来到各自老板家的店铺。
经纪人甲:“退回去两块花布,37块,37乘以2等于74,你自己算对不对,钱要自己看好 ”
集市上这位在店铺忙着收购花布的人叫张有才,20世纪90年代,他就看出了刺绣这一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的商机,他将农户组织起来绣花,然后收购起来做成背带再贩到昆明去卖。
张有才:“原来都是在街上交易,每天他们天不亮就跑来卖在集市上,然后等到后来都需要,这种管理方式,管理模式,大家都有个固定地点交易。各人自己拿来交,大家都省了事 ”
每次收完农户的绣花,张有才就再发一些布给他们带回去再绣,免费发放布料使张有才拥有了400多家农户为他绣花。
记者:“平常你们每天可以收多少块花布?”
张有才:“这个说不清楚,反正收了都必须要记账,发多少布出去就交多少,也不一定一次交完,所以他们交多少我们收多少,自己加工,比如说发十块出去,他们交五块两块也要收。”
记者:“那你怎么保证发出去的布到时都能收回来?”
张有才:“都是老客户,因为农村人都忠厚耿直,不可能把布吃掉嘛。”
[NextPage工艺绣品好赚钱 男人也来当绣娘]
记者:“你觉得这种方式好在什么地方?”
农户:“好嘛,就是不愁本钱买布了。”
靠着农民的淳朴以及自己的信誉,张有才用这种原始的产销模式发了家。
同样做刺绣生意,镇上有个叫王丽清的就跟张老板不一样。除了将手绣换成机绣提高绣花速度,她还常年举办免费培训班,教一些徒弟学习机器绣花。而王丽清办培训班的目的,可不仅仅是为了普及绣花工艺,别忘了,她是个精明的生意人。
王丽清:“因为我做不过来,我就想起培训徒弟,徒弟帮我做,我就可以少做点,卖多做少,薄利多销”
记者:“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你就不担心这个?”
王丽清:“我不担心,我徒弟多,但是我觉得我一点不担心这些徒弟,我要给她们提供绣花机,反正我教她们就要给她们提供绣花机。”
无形中,徒弟变成了自己的工人,这样不仅稳定了货源,还保证了花布的质量。用这种方式,王丽清为自己赚回了一栋40万的楼房。
见背带生意好做,最近几年,做这行的人就多了起来。而由于计划生育,孩子越来越少,背带的需求量越来越小。这些曾被称作“锦绣红娘”的老板们,开始犯愁了。
经纪人甲:“现在的效果不怎么好,不如前几年好做,用的人不如前几年多了,竞争强,生意难做,做的人家多。”
经纪人乙:“加工这个背带,带小孩的背带,每个背带才几角钱利润。如果卖不出去就等于赔了这几角钱,白做。但是即使白做也得做。”
记者:“你已做了多少年了?”
经纪人乙:“我们已经做了十多二十年,那你必须要坚持下去,赚到钱赚不到钱你得要坚持做,你不坚持做的话,你这些客户就丢了。”
绣花农户们致富靠的就是锦绣红娘,可如今,兴街镇上这些为农户搭起致富桥梁的锦绣红娘们,眼看就都快支撑不住,即将自生自灭了。
常禹香:“你看这些花瓣叶子,绣花都是纯手工,你看这是一对回头的燕子。是吧?一对回头的燕子,它的翅膀尾巴这些都很费工,都是纯手工的,做得很慢。可以看一下,包括这些绣花,它做得很均匀,很精致。”
游客:“这个卖多少钱?”
常禹香:“这个一般在外面市场价是350元以上。”
[NextPage工艺绣品好赚钱 男人也来当绣娘]
这位叫常禹香的女孩上过大学,见过世面,放弃了昆明的工作跑回这山里来。却恰恰是看中了壮族刺绣这片看似已经饱和的市场。
常禹香:“主要是我在外面工作的那几年当中,我发现外面好多各地区的特色产品都出来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时我们这边的壮锦从来没有人做,有一次我回来探亲,看到壮锦产品其实有很多,式样很多也很漂亮,但是外面都没有卖的,我就想着太可惜了。”
常禹香回到家乡办公司,不再是做背带生意,而是制作壮锦艺术品。
其实,常禹香的经营模式还是那套经营模式,将画好的图案交给农户去做,定期再收回来,进行装帧加工。只是这观念一变,产品的价值就有了天壤之别。
常禹香:“一个法国人过来看了以后,他也很喜欢,他赶着上飞机,他说他没带钱,他说这个你要多少钱卖,我说我不知道,我说没卖过,我就直接跟他说。他说这样吧,我给你4000元,但是我没带钱,我马上要上飞机,他说你跟着我到银行去提钱。就这样我就发现这个东西其实不可估,不可低估它的价值。”
常禹香的壮锦艺术品卖出去利润倍增,为她绣绣花的农户收入也跟着翻了几番。如今,她后来居上一下子拥有了1000多家绣花农户。
记者:“一块可以卖多少钱?”
农户:“一块可以卖50元,60元。”
记者:“比以前做的那种是不是价格高一些?”
农户:“对,都发奖金一块花发5元钱的奖金。”
记者:“做得好还另外发奖金?”
农户:“对。”
做工艺绣品,钱果然好赚。在锦绣红娘们的带引下,整个兴街镇发展到三分之二的农户投入到了刺绣的行列,渐渐地刺绣成了他们致富的主要渠道。难怪在兴街镇,连男人也都放下锄头拿起了绣花针,和女人们一起靠双手绣来了繁花似锦的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