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宝应乱针绣“织”出农民的富民之路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前天,本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报道,宝应乱针绣精品《周总理与郑凤荣》从扬州启程赴京,作为扬州市政府礼品捐赠北京奥组委。其实,早在1997年香港回归,宝应乱针绣就已经在世人面前崭露头角,乱针绣精品《归程》被指定为江苏省送往香港的贺礼。这一切标志着宝应县鲁垛镇的民间工艺,从农妇家闲时节的私活,变成真正的艺术精品,登上了大雅之堂。
  乱针绣这条路,鲁垛人已经走了十八年。

  一个大男人

  “拿”起了绣花针

  乱针绣并不是鲁垛的“祖传”,而是源自18年前的一次“移植”。提起这次“移植”就不得不说到一个男人——莫学春。

  56岁的莫学春,当过兵,见过世面。从部队回到鲁垛那个里下河偏僻贫困的小村庄,实在不甘心一辈子就这样下去。

  1989年,莫学春离开老家,到常州寻找一条致富的路。他拎着两只老母鸡,投奔在常州乱针绣研究所工作的亲戚,想请他帮忙找个工作。乱针绣是常州的传统民间工艺,当时常州乱针绣正处于后继乏人的窘境。老莫的到来,让他的那位亲戚眼前一亮。

  刚听到亲戚的主意,老莫就打起退堂鼓,“叫我一个拿过枪的大男人去拿绣花针,这哪好意思呀?!”但是,亲戚的一席话最终还是打动了他:“办个刺绣厂,一年起码能挣三四千元,常州这边可以帮忙培训绣工。”

  回到老家,莫学春借了一万块钱,但是要找几个愿意到常州学艺的却很难。没办法,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如果谁愿意,不但免费送去培训,还发给一定的生活费。就这样,凑足了8个人,老莫把她们送到常州。“当时的长途汽车票也是我给打的,每人7.9元,好贵呀。”老莫似乎至今还有点心疼。

  8位绣工跟着老莫一起学绣花。他们饿了买几个馒头,困了在车站打个盹,吃尽了苦,受尽了罪,并得到了常州市陈竹青刺绣大师的厚爱。在名师的指导下,他们的技能得到了飞速提高,成了名师的得意门生。

  两年后,莫学春和8位绣工终于回到了鲁垛,他们带回了乱针绣工艺。  

  一根绣花针

  “活”了一个乡镇

  1991年,老莫回来后,办起了一个乱针绣小作坊,刚开始就做些日本和服腰带等小产品,不过收益颇丰,小作坊很快红火起来。

  8位村姑洗脚进厂,并有了较高的收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姑追随着她们,鲁垛的乱针绣从业人员也因此猛增。

  看到莫学春靠乱针绣致富了,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苏南乱针绣生产萎缩,给鲁垛的乱针绣发展带来巨大发展空间,周边村的村民纷纷学莫学春办起了绣坊。不过乱针绣无法用机器代替人工,绣工们成为当地最抢手的资源。绣工们的收入在绣坊的竞争中抬高,普通绣工年收入一般在1.5万元左右,一些高级绣工的年薪超过了2万元。高收入又吸引了更多的姑娘进入到绣工行列中。仅莫学春如今就雇着200多名绣工,女儿和儿媳也是绣娘团队中一员。

  如今,仅3万人口的鲁垛镇就有乱针绣制作企业35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鲁垛近一成的劳动人口从事乱针绣,全镇三成人口的生活与乱针绣有关。就此而言,鲁垛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乱针绣之乡”。    

  一个乡镇

  走上一条富民路

  鲁垛的乱针绣发展,并不仅是表面上繁荣,更不是从业人口简单增加,技术改良了,产品翻新了,视野开阔了,销路拓宽了。在鲁垛人的眼里,乱针绣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却是一条致富的康庄路。

  今年1月31日,以副市长玛丽·让女士为团长的比利时布瑞市代表团慕名到宝应考察,参观鲁垛乱针绣,观看绣女的现场演示及作品展览后惊叹不已。乱针绣曾与漆器等,被列为扬州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三大传统工艺门类之一。

  供不应求的乱针绣不断扩大着鲁垛的知名度,也给鲁垛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乱针绣中得到实惠最大的还是老百姓,每个绣工平均按月工资1000元计算,年收入12000元,全镇超过2000名绣工,鲁垛镇绣工年创纯收入可达2400万元。单此一项就可提高全镇农民年人均收入800元,这还不包括30多家绣坊的收入,”鲁垛镇党委书记夏顺义开心地说,“乱针绣给我们鲁垛人开辟了一条富民路。”   

来源:扬州晚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