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绣诞生于明末清初,是画绣代表之一,明代董其昌赞誉其为“神针”。上海博物馆正在展出的《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展》可见到其卓然真迹。从中领略到顾绣享誉至今的刺绣丹青,所呈现出多变、灵活、曲转和混色自由为特征的针法。 顾绣在刺绣风格上,承接宋绣,将画与绣紧密结合,出现了借色或借地绣,以及绣后补色等方式。绣工在表达画意的时候,妙用针法来追求画中章法、色彩、光影和神韵。在表现线条、块面和特殊肌理效果的时候,采用不同的针法,所绣更为生动逼真。其中,以表达特殊肌理的针法运用为刺绣技法上的一大发展。 表现细线条时,用滚针、接针和钉线绣,其中直线处多用接针,弯曲处多用滚针和钉线绣。偏早的作品,线条的绣成并无程式,每针长短随需,部分滚、接针交替勾勒同一线条,线条流畅洒脱,如《东山图》和《十六应真图》;稍晚的作品渐显规律,线条中每针长短均匀,滚针较多,接针则仅施用于直线。 表现块面时,据色彩和形态,有不同绣法,以齐针、套针、掺针、施针和旋针为主。掺针在套针的原理之中,但运针不拘于整齐,在于随形状和势态绣成、随色相明暗交错用不同色线穿刺。露香园缪氏所绣《竹石人物花鸟合册·松树葡萄》中的葡萄叶的绣法是套针中的突破,套针中有掺针和施针,绣出的葡萄叶肥厚而上附有细绒毛,将葡萄叶的特征淋漓尽致地绣绘出来。在韩希孟所绣《宋元名迹册》之《洗马图》中,旋针与套针并用,借丝理光影将马的健壮的躯体绣得活灵活现,可见“神通六法”之说不虚。 表特殊纹饰的针法有:打子针、断针、松针、鸡毛针、盖针、扎针、刻鳞针、编绣、网绣、冰纹绣和锦纹绣等等多样。《杏花村》中执伞老翁手中伞的伞骨是用钉线绣绣出,但突破了钉线绣的常规用法,其用不同色线钉绣出伞骨的骨杆和骨节,可谓别出心裁。《海屋添筹图》中书童背负的书轴轴心,用打子针点缀成趣。扎针的运用更多样:用于刻鳞针中,来表现鸟羽;也用于扎出竹节、猛禽厉爪、器皿的阴阳纹饰、人物面部皱纹、织物表面的花饰和扇子竹骨等等。编绣则施于竹篮、竹棚船坞、灯笼的竹骨等处。更为华丽细巧的则是网绣和锦纹绣。锦纹绣之名称虽未见于绣谱之中,然此实存于世,并在顾绣中丰富起来。锦纹绣由钉线绣、网绣、平针和打子针组合而成。此组合针法勾绣出网格、花卉等等图案,精湛地刺绣出面料的纹饰花样。 自清中期之后,顾绣渐渐商品化,绣法上也开始程式化。然而,顾家的女红给予后人的遗产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为后世留下深厚的针法实践积累。 上海博物馆展出的顾绣精品给观众带来难忘的艺术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