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慈祥 顾绣产生于明代晚期的上海(明代松江府),有特定的历史背景。 唐宋以后,松江府逐渐成人文荟萃之地。在文教兴盛、好学成风的氛围下,晚明时期的松江涌现出众多文人学者和书画名家。其中以董其昌(1555-1636)为代表的“华亭派”更是对明代晚期的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董其昌独崇文人画,注重摹仿宋元古画,同时又能脱去窠臼,自成风格。顾氏家族与董其昌相交甚密,韩希孟之夫顾寿潜为董氏弟子,顾绣作品上也时有董氏的题跋。顾绣在画风、画理和画意上受华亭派影响良多。 晚明士大夫有闲阶层的生活风尚趋向于艺术化,文人流行避俗之风,以耽情诗酒为高致,以琴棋书画为闲雅,以禽鱼竹石为清逸,盛行“清客”、“韵士”,有林园之趣、古玩之好和品茗之癖。其中,部分富有的江南士人好游山水,竞筑园林,追求一种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明末吴履震《五茸志逸》记述了松江一带筑园情况:“近世士大夫解组之后,精神大半费于宅第园林,穷工极丽,不遗余力。”顾氏的露香园就是这样一处怡情养性的胜地,其建园历时十年,耗资数万两,花园占地40亩,与豫园、日涉园合称“明代三大名园”。顾氏家族在露香园所追求的是艺术化的生活风尚,而艺术化的生活需要“清韵”之物相配。园中的这些物品既包括一般园林书斋共有的古玩图书、家具陈设和文房器具,又有顾氏独有的名物。朱启钤的《顾绣考》对露香园中奢华生活和自产名物有如下描述:“公(顾名世)微笑曰:……‘长子汇海(顾箕英)承袭先人余荫,豪华成习,凡饮食起居,必多方选胜,务在轶群,不同侪偶。园有嘉桃,不减王戎之李;糟疏佐酒,有逾末下盐豉。家姬刺绣,巧夺天工。露香园及其嘉桃、糟疏、刺绣,乃由座上佳客之揄扬,而名震天下矣。’”“嘉桃、糟疏、刺绣”成了露香园的三大特产名物。其中的“嘉桃、糟疏”是所谓的“方物”(地方名产),另一样就是顾绣。顾绣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得到了文人墨客的推崇,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风尚。顾氏家族经常以顾绣供文士鉴赏。顾寿潜在《宋元名迹册》的题跋中提到:“甲戌春……汇作方册(指《宋元名迹册》),观者靡不舌挢手舞也。见所未曾……宗伯董师(董其昌),见而心赏之,诘余:‘技至此乎’?”叙述了一次在露香园中的文人雅集。时间是在崇祯七年(1634)的春天,斯时,韩希孟已完成《宋元名迹册》的绣制,并将其装裱成册。于是,顾氏以园中美景和韩希孟《宋元名迹册》雅集文士,出神入化的仙针妙技引得董其昌为首的文士瞠目结舌,大呼‘技至此乎’!顾绣成了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艺术化生活的一部分,同时,顾绣也反映了文人所倡导的艺术感知、生活情趣和价值取向。顾绣是他们的话题与谈资,他们一面赞叹夫人的当今绝技,一面感受宋元名画的气韵生动;一面欣赏着露香园的美丽春景,一面品味园中的方物名产,所谓艺术化的生活风尚就在此时此地。 顾绣虽然是晚明时期形成的小众化的刺绣艺术,但与上海的经济地位、自然环境、人文氛围休戚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