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绣是苏州最鲜活的象征,细密的针脚、完美的构图,温婉动人的苏州呈现的是粉墙黛瓦之外的绚丽五色。更重要的是,精致灵巧的苏州人巧穿时空用活脱脱的双面绣展现出苏州的前世今生,一面是传统,一面是现代,或者,一面是经济,一面是文化。而如同双面绣的风景幽隐,小巷园林和昆曲评弹的风雅之地,现代苏州凝聚着做大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厚重期待。2007年,苏州这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让很多人惊讶的除了经济成果,还有文化收获。
文化节庆苏州“赶大集”
——四大活动展示苏州的传统与现代
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第十届中国戏剧节……2007年的最后4个月成为苏州重大活动此伏彼起的一季。那么多国家级节庆活动的苏州聚首,在吸引众多关注目光的同时,展现的是这个城市对文化的兼容并包。
2007年9月,作为第七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主会场,苏州创出了规模之最,并以它的高水准、高规格、多样性,成为我国和世界文艺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6天里,中国和来自五大洲21个国家的近800位艺术家共襄盛举,竞相献艺。10月,伴随着金鸡奖评选基地落户金鸡湖畔,金鸡奖与苏州的美丽牵手成为第十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带给人们的最大期待,其间,开幕式晚会、星光大道、颁奖典礼、水城影展、国产影片推介、香港电影回顾展、国际影展等30多项主要活动将电影节办成了参与面最广、影响最大、亮点最多的电影节。
11月,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在苏州颁奖。这是自1999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山花奖”颁奖活动首次在北京以外的城市举行。被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的苏州相城区成为山花奖永久评奖基地,来自各地的烂漫“山花”开出的是浓郁的乡韵乡情。12月,第十届中国戏剧节有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部队等的文艺院团演出17个剧种的精彩剧目,演出场次达61场,是一次规模空前、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戏剧盛会。戏剧节期间,刚刚获得梅花奖一度梅、二度梅和梅花大奖的优秀演员们遵照剧协好传统,开展“送戏下基层”活动,把精美艺术奉献给广大的苏州城乡人民。“文化的盛宴,市民的节日。”次第登场的节庆活动让苏州成为节日之城,古韵今风里,各地乃至各国的文化找寻到了自己的节拍,节拍里的舞姿与唱词,赢得的不仅是苏州人的热情掌声,还有苏州文化的热烈回应。
姹紫嫣红牡丹盛开
——一曲昆腔唱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与发展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苏州以申报国家、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公布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切入口,建立、健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迄今已有18个和29个项目分别被列为国家级、省级保护名录,有11人和15人分别入选国家、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成为全国、全省获得最多席位的地级市。
昆曲算得上是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例证,“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的“神话”因为青春版《牡丹亭》成为现实。
第129场,这是青春版《牡丹亭》作为特邀参演剧目,在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创造的演出记录,而在2007年岁末时,这个记录又被刷新。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作为出品及策划人,巾生魁首汪世瑜、昆曲名旦张继青做艺术总监,从筹备、选演员,到日本、比利时、美国、法国开展海外巡演,到轰动大学校园,到献演国家大剧院,再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笔题词和写信……青春版《牡丹亭》收获了诸多人气和口碑,也达到了昆曲前所未有的高峰。昆曲《西施》在获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之后,又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新剧目奖,而这是苏州昆曲第一次获得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在积极对外演出的同时,昆曲面向百万学生公益演出普及工程让沁兰厅天天有演出,天天做普及,为古老的昆曲培育年轻的观众。
传承与发展,一曲昆腔里唱出了很多期待和希望。坚持传承与发展的又岂止是昆曲。
继滑稽戏《笑着与明天握手》获第十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之后,滑稽戏《青春跑道》参演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华大奖,这是苏州滑稽戏继《一二三,起步走》获文华大奖之后再获殊荣。此外,《青春跑道》、《钱笃笤求雨》分别入选2006-2007年度国家和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交响乐《大江东流》获第十三届文华音乐作品创作三等奖。一批作品在第五届江苏省戏剧节获重要奖项。《青春跑道》剧组和中篇评弹《风雨黄昏》剧组分别在年初被省文化厅授予集体二等功和集体三等功。在舞台艺术“四进工程”中,文艺院团把百余场各类节目送到了社区、学校和“新苏州人”、进城务工人员中间。市直专业院团在完成重大文艺活动任务的情况下,全年演出近万场次。
人才培养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抓手。2007年,在陆伦章、顾芗、张克勤、王芳等获得文华编剧奖、文华表演奖的同时,文艺新苗、新人、新星的培养成果斐然,20位优秀青年演员喜获2005-2006年度苏州市舞台艺术新星、新人奖,苏州昆剧院参加文化部在杭州举行的“青年演员传承大奖赛”,三位演员被评为“十佳青年演员”,六位演员获表演奖。而在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上,青年演员沈丰英、俞玖林更喜摘“梅花”,使苏州戏剧演员中的梅花奖得主增加到了5位。
跟着施特劳斯过新年
——文化设施对市民生活的服务与引领
2007年是苏州新文化设施集中亮相的一年,在苏州博物馆新馆之后,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苏绣艺术馆、苏州当代本色美术馆先后落成,各类民间艺术团、民间博物馆等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过去,受限于设施条件,苏州博物馆常设展展品不多,临时展特色也不鲜明。如今,新馆文物展示面积达到了3600平方米,很多设施都达到了国外博物馆的先进水平。空间大了、设施好了,一方面,博物馆“家底”有机会展示出来了,另一方面,很多临时特展相中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博物馆。一年间,苏州博物馆接连推出11个特展,60多万参观者走进这里,看“形式”更看“内容”;10月璀璨开幕的科文中心同样是一个“神形兼具”的去处,一粒珠,一片墙,一座园……除了独特的外形外,科文中心拥有电影厅、大剧院、演艺餐厅等,中国电影金鸡奖永久性评奖基地、长三角重要的演出大剧场、苏州“红磨坊”……科文中心因功能而夺目。其间,不仅有李云迪、马友友、傅聪等次第登场,《卡门》、《胡桃夹子》等名剧也轮番献演,新年到来的那一夜,维也纳施特劳斯节日乐团的激情演绎更让苏州人第一次在圆舞曲的旋律里迎接新年。
在大剧院里听交响乐,在博物馆里看油画展,还有身处苏式庭院品婉转昆曲与吴侬评弹,当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当精神与载体交相辉映,文化生活才能真正成为品质生活。有人说,文化设施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高度,对每一个苏州人来说,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以及其他所有文化设施所代表的是一种生活质量。在引领城市文化品格的同时,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让更多人感受公益服务的贴心。至2007年10月,全市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达58.2万平方米,新增评弹书场12个,完成了3个图书馆分馆和9个未达标文化站的建设任务。在全国第二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中,苏州的5个县级市包括金阊、沧浪、平江、吴中区文化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在全国民间艺术之乡的评比中,我市有20个县市、乡镇参加申报,其中8个县市、乡镇荣获江苏省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推进,“苏州图书馆模式”得到了出席中国图书馆学会新年峰会的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与赞扬,至年底,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达到300个,常熟、张家港市率先完成了全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