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活,不少人觉得那是女生干的。可76岁的刘与铭爷爷仍会穿针引线、缝缝补补,还在马甲上绣上北京奥运的标志。每次穿着那件马甲出门,朋友就会问:“这衣服哪里买的呀?”刘与铭可高兴了,心想:“我自己绣的,买不到,世上就只有这一件。”
刘与铭在越南出生,小时候不会说普通话,父亲担心他连母语都不会说,1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集美小学。离开时,父亲教刘与铭洗衣服、补衣服,“以后一个人啦,什么都要自己做。”当年父亲的交代,刘与铭至今还记得。解放初,常有人在马路边绣枕套、衣服、鞋子,刘与铭喜欢站在边上看。1968年,父亲从国外带了一台缝纫机,刘与铭自己学缝纫,一些款式简单的衣服都会做。现在,衣服领口穿破了,他找颜色接近的布料,缝补后继续穿。刘与铭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不是买不起新衣服,他说没必要。
刘与铭退休后还上老年大学学画画,单位里出书画集,还有他的作品。北京奥运的标志出炉后,有裁缝和绘画基础的他照报纸把图案画在了马甲上,特地买了颜色一样的线来绣。他戴着500度的老花镜,他说:“人老了,眼睛花,穿一针都要扎好几次。”花几天把图案绣好的?刘与铭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自己半个小时就要休息,眼睛受不了。
刘与铭说,他穿着马甲去锻炼,大家都跑来问哪里买的。起初还得意地说没地方买,自己绣。后来朋友都来找他,要他帮忙绣一件,“老啦,眼睛实在受不了。”现在他总说,寄钱去北京买的。
他不仅针线活干得好,还会打太极柔力球。刘与铭中学时代落下了胃病,52岁时老毛病再犯,后来3年里都在住院。退休后,他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他说:“要用实际行动迎奥运”。2005年,刘与铭开始学打太极柔力球,还在晚报办的“城市趣味运动会”上表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