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生和她的绣花拖鞋。
人物档案:
姓名:陈梅生
年龄:46岁
籍贯:恩施州咸丰县
职务:咸丰县土司皇宫刺绣有限公司董事长
武汉晨报消息 黄绿色羽绒服,玫红花围巾,靴裤配长靴,微卷的短发,就算在大城市,这样的装扮也显得十分时尚。陈梅生无疑是个强人,虽然忙于工作,连续4天没有好好休息,她还是显得神采奕奕,语音响亮,只是女强人的话音仍透着一股柔美。
咸丰刺绣不是她的专利,但是仅仅3年时间,她从零起步创出年产值200多万的企业,成为这个行业中的带头人之一,还捧回“荆楚刺绣女”的荣誉牌匾。
印象
下岗女工3万元创业
陈梅生原是恩施公交公司职工,2000年下岗后一直闲在家里,偶尔做点小生意,出租影碟、开餐馆、小卖部。2002年,一个在外地创业的朋友指着自己的一双布鞋告诉她:“看,现在大城市的人就爱这些土玩意,民族工艺的绣品受欢迎得很。”当时,她就萌生了开家刺绣作坊的想法。不久,她又听说一位香港老板在土家族地区大量收购土家刺绣,办绣品作坊的想法更强烈了。
2003年,陈和姐姐两人各凑了一万多元,拿着不到3万元钱的启动资金,陈在自家院子里召集了几名同样下岗的女工,办起一家生产绣花鞋垫的工厂。陈的鞋垫开始销往恩施以外的地区,开局虽好,但这和陈梅生的目标仍相差很远。
土绣法爬上鞋面
鞋垫生意做起来了,但陈梅生心里总不个是滋味:明明是精工细作的精品,但因为是垫鞋底的东西,价格怎么也抬不高。
2005年初,听说全省民族工艺品交易会将在恩施举办,陈梅生瞅准了这个机会,准备趁此端出她的升级计划。
“鞋垫上无法做大文章,就把花绣到鞋面上来,摆在最显眼的地方。”陈梅生经过多方调研发现,电脑绣花的拖鞋销路很好,如果把土绣搬到拖鞋上,应该更好销。
土绣风格绣鞋面得用金丝绒布料,但金丝绒布料弹性大,走线时容易偏离。一个星期内,绣废了5双鞋,陈梅生几乎要泄气了。几天后,她向老人们取经,听说家族里曾经有个手巧的人,通过反绣的方法绣过一双鞋。“既然有人绣得出,那我也一定能行”,她开始琢磨反绣法,针从反面进入,但眼睛还是看正面。尝试这种土绣法,又废掉了3双鞋后,一对威风的金色龙凤跃然鞋面上。
展会上一炮打响
全省民族工艺品交易会首日,唯一一种将土绣亮在鞋面上的产品现场展出,陈梅生的绣花鞋一炮打响,众多参观者纷纷出高价购买她的绣鞋。交易会几天下来,买家的订单量足够陈梅生的加工厂做上好长一段时间。
记者27日上午在土司皇宫绣品公司看到,公司一排3组陈列柜中,大到一米长的“巨型”工艺品拖鞋,小到婴儿穿的不到十公分长的布鞋,均以黑色或红色金丝绒为鞋面,金色龙凤为主要花纹。由于花纹均用粗金线绣成,用手等触摸花纹表面,感觉很厚实,而且针法错落,显得很有层次感。
[NextPage]
自产人才解用工难
她的绣品厂一炮走红,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订单如雪片般飞来,陈梅生却感觉吃不消了。
加工厂里只有几个下岗女工,大家都熟练掌握了反绣的方法,速度和正常绣法没有两样,但一双鞋20多道工序,完成一双鞋最快也要几天时间。
生产规模扩大,就需要大量绣织工人。2005年,她与当地劳动就业局一拍即合,办培训班,“自产人才”。
陈梅生培训班的“毕业典礼”是:给受训人员发材料,如果加工出优秀的产品,则现场收购,并把加工者吸收为长期工人。此举可谓一举两得,每年经她公司培训的刺绣女工超过千人,她的公司陆续“收获”了专业刺绣女工400多名,分散在农户的兼职员工1500多人,生产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培训创出劳务品牌
培训班的技术老师56岁的朱利珍老人说:“我们很小就开始学绣花,后来大家都不爱学了,丢掉这门手艺真可惜。现在好了,老手艺也能找到金饭碗,愿意学刺绣的孩子越来越多。”
解决了自己的用工问题,陈梅生还为当地打造了一个劳务输出名牌。2006年,湖北省有关部门评选湖北十大劳务输出品牌,陈捧回了“荆楚刺绣女”的牌匾。到现在,她的公司已经累计培训6000多人,其中半数以上都被企业定为专业或非专业加工人员,月增加收入600~1000元。
“我每月工资500元”
陈梅生坦言:“我的基本工资比普通女工还低,每月只有500元,只在年底才和姐姐在公司赢利中提取一部分。
“公司还没有做强,钱要留着派大用场才行。”她担忧地说,没有资金支持,单凭个人力量发展艰难。为了争取资金,她变成研究政策的专家,只要有可能获得政策扶持的地方,她几乎都去争取,但到目前为止效果有限。
公司所在的高乐山镇副镇长刘世文介绍,由于是手工加工,生产成本的大部分都是人力成本,加上生产周期慢,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大量订单,必须有一定存货,这样企业就处于高库存和高风险运行状态,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困难。
该镇计划今年组织一批干部,走出恩施寻找支持,目前已经有一批外地企业表现出兴趣,伸出合作的橄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