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修缮故宫唤起沉睡的“乾隆绣”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看,这就是用在故宫里的双面绣,已经绣了两年多了,马上就要完工了。”昨天,镇湖绣娘陈英华开心地捧着一叠工艺精美的刺绣作品告诉记者,这些用两百多年前的绣法——“乾隆绣”绣成的隔扇心将运往北京,放在故宫倦勤斋的门框上,而这一切都要从故宫修缮说起。

    “乾隆绣”重现江湖

    北京故宫紫禁城东北部,有一座倦勤斋,修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是乾隆皇帝退位后的书房,之所以取名“倦勤”,就是倦于勤务的意思。业界有一句话,中国古代装修最精细的要数清代,清代装修最精细的要数乾隆朝。乾隆一朝,正是清代盛极而衰之时,在倦勤斋的修建上,皇帝不惜工本,在看似质朴大气的外表之下,是极度精心的雕琢,比如用和田玉作镶嵌物、用黄花梨做殿门框架、用双面绣做门框夹纱、用竹丝镶嵌造型。

    2004年,在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资助下,倦勤斋的保护工程启动,这是一次对倦勤斋内部建筑和文物的系统修缮。为了修缮好倦勤斋等建筑,故宫组成了一支由古建专家组成的寻访团,为寻找当年使用过的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遍寻多个省市。而倦勤斋门框中间的双面绣夹纱(隔扇心)也是他们寻访的重点之一。这些双面绣夹纱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洗礼而显得残缺、破旧,但精美的图案、精细的工艺仍然让人叫绝,看似素雅的花纹竟然要配60多种颜色,后人给这种刺绣针法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叫“乾隆绣”。

    这种两百多年前的绣法,如今还能找到懂得此技艺的能工巧匠吗?故宫文保科技部主任曹静楼一行专家开始了他们的寻访之路。

    专家两访绣乡觅巧匠

    苏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首,享誉海内外。在多方打听之下,曹静楼辗转来到了“刺绣艺术之乡”苏州镇湖。听说这里有八千绣娘,老妪少女人人都有一手飞针走线的绝活,曹静楼心想:这下肯定能找到懂“乾隆绣”针法的人。然而,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

    带着倦勤斋门框上的双面绣隔扇心的图片,曹静楼一行走在镇湖镇“绣品一条街”上,他们一家挨一家地递上图片问“会不会绣”?结果他们几乎问遍了所有的绣铺,绣娘们只有一个回答:不会!原来,现代苏绣在经过了绣娘们的摸索改良之后已经演化为一种新技法,乱针绣,这种两百多年前的传统技法已经渐渐绝迹。正在专家们几近绝望之时,他们偶然遇到了陈英华。在仔细看过故宫苏绣的图片后,陈英华立马叫出了名字:“你这是乾隆绣,绣法比较复杂,有缠针、单平套针、双平套针、集套针等等,现在只有一些四十岁以上的老绣娘还会。”这几句话让专家们喜出望外,连忙请陈英华去帮忙找懂得这种针法的绣娘。一番寻找后,他们又找到几家勉强会绣。曹静楼决定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让五家绣铺分别按照图片的样子仿制故宫的双面绣隔扇心,要求“仿古如古”,哪家绣得最接近就把这笔生意交给谁做。

    “一个月后,曹教授看着五家绣铺的仿制样品对比起来,结果我家的样品在针法、色彩还有工艺上都最接近原本,专家说只需稍加指导,再补齐几种颜色,就达到宫廷标准了,于是我们就承担了仿制这批故宫双面绣隔扇心的任务。”其实对陈英华而言,这不止是接下了一笔大生意,更多的是对她刺绣技艺的一种肯定。据说这种“乾隆绣”在绣的时候必须把一根线剖成十几根线,再双面刺绣,对刺绣技艺要求很高。

    如今,从陈英华挑选年轻绣娘学习“乾隆绣”、再一起赶制这批绣品已经过去了两年多,共计15种图案、260幅图案在十多位绣娘的手中逐一出炉,陈英华也已经两次前往故宫送绣品,最后一批绣品也将于近日完工。据悉,因为寻访修缮材料和工艺比较曲折,原定在奥运前对外开放的倦勤斋将于11月修缮完毕与游客见面。

来源:城市商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