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福林在绣架前仔细端详,这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研究室主任,从事了一辈子宫廷建筑与宫廷礼仪服饰研究。昨天,他第一次见到这么精致的绣品,叹为观止。“真是太棒了!”他久久不愿离去,用放大镜仔仔细细看了个够,“精微绣,名不虚传呀!”他告诉记者,皇家自古就是绣品的第一消费者,他在研究过程中看到过许多极品,但锡绣,仍然令他眼前一亮:“好东西啊!”贾福林赞不绝口。
这是昨天发生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一楼展厅内的一幕。绣架的主人,无锡市民间艺术博物馆大师工作室的赵红育,正耐心回答着贾福林提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这是无锡的锡绣,她以精微绣为特色,绣一幅作品,通常要花费一年的时间。”这样的答案,赵红育每天要回答无数次,因为,精美的锡绣,总是吸引了太多观展者驻足。
“8月2日,我接到了进京参加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传承展演的通知,5日我就到了北京。”作为“人文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传承展演,汇集了国内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成为奥运期间北京对外展示中华民间工艺的窗口,而锡绣,成为首批进馆展示的项目。
穿着白底青花服装的赵红育,安静地坐在绣架前,很有江南的味道。她的面前,是一幅刚完成一半的《丝绸之路》,骆驼栩栩如生、女子眉目传情、商人表情生动。她用白纸遮住尚未完工的另一半,那里,人物的面部表情还没绣出来,参观者揭开白纸两厢进行对比,对完成“提神”步骤的绣品赞不绝口:“真没想到,无锡有这样精细的绣品。”完全被作品征服后,他们又将眼光投向现场展示的三幅成品,层次分明的《阿房宫》,小桥流水的《无锡运河图》和动感活泼的《击鞠图》,让人们充分领略了锡绣的迷人神韵,然后,打听无锡、打听与这座城市相关的一切。
“刚刚展出没两天,那幅以清名桥为题材的作品《无锡运河图》就被人收购了。”赵红育笑着告诉记者,她对锡绣如此受人厚爱很是自豪。作为无锡民间工艺的一朵奇葩,锡绣的发展起起落落,赵红育曾带着她的作品参加过无数展览,但这一次,感到特别激动:“你看到了吗,那幅《击鞠图》,就是我为北京奥运创作的,是古代女子在玩马球,含有体育元素,去年就创作了,没想到今年还真派上用场了。”赵红育认为,传承锡绣,必须对这门技艺进行传播,仅有几位学徒学习针法、技法是远远不够的。“锡绣有机会登上奥运舞台,是件好事。”赵红育带着她的作品在北京刚一亮相,就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栏目,“这是宣传无锡、宣传锡绣多好的机会呀!”
在这个展厅里,展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动性的,不断进行更换。而锡绣的陈展时间不断延长,从原来数日,延续至十多日。昨天,汪寅仙带着宜兴紫砂也进入了展厅,无锡有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了这次展演。展览的名字原为“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后来改为“2008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传承展演”,陈展形式由单一的展板改为真人演示,中国欲借奥运之机,推介五千年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间工艺的魅力。
来自美国犹他州的玛丽亚丝,在羌族刺绣展柜前,一遍遍跟羌族女子学跳羌族舞,这已是这位跳现代舞的女孩子,连续第二天到这里学艺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赵红育看到这一幕,喃喃自语。奥运会,加快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步伐,也将中国文化尽情展示于世界面前。锡绣,很显然抓住了这次机会。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