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绒绣艺人民博会上呼吁传统工艺亟待传承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昨天是中秋佳节,正在东亚展览馆举办的民博会继续吸引了广大市民。此次民博会在展示精彩纷呈的民间艺术的同时,还有一些在国内外有影响力,但正处于濒临绝境的文化项目,如绒绣艺术、中外闻名的曹素功笔墨等也纷纷现身展场。

  在民博会上,一幅长10.5米,宽1.5米的巨幅绒绣作品《上海夜景》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该作品呈现了从延安东路外滩一直到外百渡桥这一段的外滩夜景,它曾经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上海厅,目前由个人收藏。这幅大型绒绣作品由16位工人绣了整整4个月。

  据制作这些绒绣的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包炎辉介绍,这次他们一共带来了14幅绒绣作品。目前,他们这个团队平均年龄有53.3岁,他们最担心的是绒绣的命运———没有年轻人愿意学这门艺术。在这个团队中,年龄最小的也已经45岁,年龄最大的是67岁的许龙娣老人,她从13岁开始绣,一直干到退休,由于没有年轻人接班,公司又将老人请了回来。由于干这一行收入不高,多数年轻人不愿投身其中。

  作为传统工艺,上海绒绣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人民大会堂香港厅的《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夜景》、重庆厅的《山城夜景》,中央军委八一大楼第一接见厅的《革命圣地井冈山》……这些绒绣作品都出自上海。当时上海的红星绒绣厂和东方绒绣厂开始制作国礼级作品。上世纪60年代起,人民大会堂的绒绣从最初的上海厅沙发套,逐渐成为“挂毯”。1997年香港回归前,大家都在为如何装饰香港厅而烦恼,设计人员最终还是建议采用上海的绒绣挂毯。但如今,上海制作艺术品绒绣的单位已经所剩无几,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也是苦苦支撑。包炎辉介绍,过去绒绣除了用作国礼,还有大量的外贸订单,如今却滑坡得厉害。这种不景气也导致绒绣后备人才青黄不接。绒绣人才必须具备较好的美术基础以及学艺的耐心,但多数年轻人坐不住,黎辉公司曾尝试从外地招收徒弟,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没法留住人才。

  当年曾经风靡全国、装饰过人民大会堂的绒绣现已濒临绝境,一些绒绣艺人们为此大声呼吁:绒绣后继乏人。值得欣慰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保护遗存、扶持传承、扩大传播、推动创新”的十六字方针,本次民博会特别设立了保护奖、传承奖,传播奖以及创新奖。

来源:新闻晨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