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两针、三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ICU(重症监护室)门口,26岁的浦江姑娘小郑在认真地飞针走线,在她膝上,是一幅即将完成的十字绣“百福图”。
她的身边,原本素不相识的安吉人朱女士也正忙着“攻克”一个金边“福”字十字绣。两个女人,两幅绣品,吸引了不少等候在急诊ICU门口的陪医家属;连医院的护士护工们路过,都忍不住凑过身来看两眼。
对于她们来说,十字绣不仅是为了度过漫长的等候期,也是期待家人健康平安的精神寄托。昨天,她们中的一个,终于不需要再守望,可以真切地触摸到自己亲人温暖的手;另一个人,仍在坚持飞针走线,仍在期待ICU里亲人康复的消息。
“百福图”为母亲祈福
因为车祸引起的脑外伤和多发性骨折,9月27日,小郑的母亲、53岁的张月亮被送到了杭州浙医二院急救,住进了急诊ICU。
小郑和姐姐,也一起陪了过来。白天,她们守候在ICU门口,等候上午10点和下午3点各一次的“视频探视”,通过摄像头,看看母亲;晚上,她们就在等候区打起地铺,将就一宿。
到杭州的第2天,小郑就托哥哥买了一幅“百福图”,带到杭州,在ICU门口埋头绣了起来。
“一直想绣,以前也绣过一些,只是没坚持。妈妈出事后,在ICU门口等的时候,我觉得会越等越着急,要找点事儿做做,又想着要为妈妈祈福,就选了这幅‘百福图’。”她绣得很稳,时不时与周围的人聊几句,腼腆地微笑。
下午3点,生命体征平稳的张月亮,从ICU转入普通急诊病房,这样小郑就可以守在妈妈的床头了。
妈妈躺在担架床上,刚从几米之外的ICU门口一探头,小郑就激动地把绣品匆匆一卷,塞进塑料袋,扔在等候区的椅子上,几乎是一路小跑,接过工人推的担架,将母亲送入了另一个病房。此时,小郑手里的绣品,还有半个“福”字未完成。
面容清瘦的张妈妈,朝着两个女儿微笑,两个女儿的手早和她握在了一起,不忍分开。
安顿好了妈妈,小郑又捡起“百福图”,匆匆完成最后的半个“福”字。“接下来要忙了,趁现在绣好。等妈妈病好了,我就把这‘百福图’裱好挂上!”她说。
陪着父亲慢慢康复
朱女士手里的十字绣,却是昨天新买来的。尽管她2个月前就已经开始断断续续地在这里陪伴老父亲了。
说是陪,其实和小郑一样,她只能在等候区守望。
“他身体一直很好,60多岁了还一直在田里忙活。出事那天,因为田边的树挡了作物的阳光,他想上树砍掉点枝杈,没想到,竟掉了下来……”她的眼神黯淡了下去。
朱女士的几个兄弟姐妹轮流陪着老父亲,这回来杭州,她也带了一幅十字绣来,和小郑做起了伴:“有点事情做,心里有底,会觉得时间容易过一点,等的时候也不至于胡思乱想。”
和小郑一样,朱女士也选择了“福”字,“这个字有点大,但慢慢绣,总会完成。”她似乎是在说服自己:父亲的病,慢慢地也总会好起来。
因为是新手,一整天,她都没绣好一个小角落。“我手笨,不会绣,线也粗。”她不好意思地解释,可是,每次拿着针线忙活时,她却无比专注,一针又一针,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