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靖西:飞针走线绣出锦绣前程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当地妇女在为自治区50周年大庆做绣球。

 

各式各样的绣球。

  日前,按照《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经过专家严格评审后,文化部决定命名第三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靖西县旧州街名列其中,这也是我区唯一一家上榜单位。10月22日,笔者来到散发着深厚壮族文化底蕴的旧州街,感受这条曾经破旧、如今却小有名气的“旧街”的变化,也见识到了让“旧街”变“新街”,农民变老板的功臣——绣球。   

  小绣球抛出大商机

  旧州街离靖西县城有8公里路程,整条街呈“T”型,竖街的尽头是青山,横街背后是鹅泉河,清水映着青山。

  10月22日,笔者一踏入旧州街,就被两旁清朝风格的青砖黑瓦楼房透出的古色古香气息给吸引住了。只见每一户人家门上都挂着两个直径50厘米左右的大绣球,家门口都坐着三三两两正在低头制作绣球的人。据说,旧州街每家每户,从七八岁的娃娃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都是制作绣球的高手。其中,技艺最高超的,当属带领村民拓出商业化道路的“绣球王”朱祖线和一直致力传承绣球文化的“中华巧女”黄肖琴。

  话说1984年,在南宁市人民公园举办的“三月三”活动中,一个美国人用30美元换去了旧州街一名刺绣能手的一个小绣球。此后,承传壮族传统文化的靖西绣球开始成为商品。

  朱祖线也是从1984年开始做绣球生意的,一做就是20多年,产品远销日本、泰国、美国、英国、马来西亚等地,年销售额达20万元。他在当地成立了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带领270多名会员绣绣球,成为旧州街的文化致富带头人。由于“绣球王”名声在外,朱祖线经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许多单位和个人的订单。

  如今,靖西旧州街已逐渐形成了绣球产业,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以及国内各省市的订单一张张飞来,村民们的生活也一天天好了起来。时下,走进靖西县旧州街,随时可看到三五成群的群众在飞针走线,绣制绣球。现在,旧州街绣球的美名还吸引了许多外地客商到靖西开设刺绣厂。

  目前,刺绣工艺主要分布在靖西县城及全县的19个乡镇,全县从事刺绣的人员多达两万余人,解决了一大部分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中华巧女”传承刺绣文化

  年逾六旬的“中华巧女”黄肖琴与绣球为伴已40多个春秋,她至今绣了多少个绣球、带了多少个徒弟数也数不清。在2005年的世界妇女大会上,黄肖琴被评为“中华巧女”,今年6月,她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笔者见到黄肖琴时,她刚画完一幅图,正在量布面尺寸。在她家门前坐着十几位姑娘,正在按照她画出来的图案刺绣。这些图案有鲜艳的牵牛花,还有专门为自治区50周年大庆准备的桂娃等,色彩艳丽,栩栩如生。黄肖琴告诉记者,她从小就爱好刺绣,对绣线的颜色搭配特别敏感,绣出来的花从花蕊到花瓣,都有渐进的感觉。一直以来,她都将做绣球当作是一种兴趣爱好,也希望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据了解,目前在靖西县,能绣出叠图的,也只有黄肖琴一个人,很多人慕名而来,却总是学不会。

  靖西县宣传部新闻股李股长说,黄肖琴可以说是当地刺绣的元老。据了解,2001年,黄肖琴的手艺已远近闻名了,当时她接到了一张10万个绣球的订单,想到自己一个人肯定做不完,便打算带动附近的村屯百姓一起来完成。当时,已经上了年纪的她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赶到附近的各个村屯,手把手地教当地的妇女做绣球,为现在“全民皆绣”奠定了基础。也有外地甚至外国的朋友慕名来找黄肖琴学刺绣,她不但热心接待,免费包吃住,待对方学会后,还送给对方一些丝料,一心只想将刺绣手艺传承下去。所以,黄肖琴在提起自己教过的徒弟时,总会笑着骄傲地说:“我的徒弟有多少个我不知道,但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我的徒弟。”   

  “全民皆绣”绣出幸福路

  在旧州街上的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笔者看到了2002年的旧州街图片,崎岖不平的石路、矮小的平房,和现在的宽敞大道、特色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旧州街的村民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

  正在自家门口刺绣的朱妈俏告诉笔者,她以前没想到可以用绣球来卖钱。现在,她加入了绣球协会,农闲时就在家做绣球,每周都有很多游客来买。一开始,她以为只是可以补贴一些家用,现在,绣球生意已经变成家里的经济支柱了。

  另一名正在帮忙制作自治区50周年大庆刺绣图的妇女说,她加入绣球协会后,每天做8个小时的刺绣,跟上班差不多,收入也可以,比以前农闲时就呆在家里强多了。“我们附近村屯的人几乎都这么做。”她告诉笔者。

  据了解,在村民家里摆卖的绣球,价格从5元到1万元不等,而按订单要求特制的,价格要更高。香港回归时,旧州街村民就共同做了一个直径长达1.997米的大绣球;北京申奥成功时,村民还做了一个“奥运球”,直径2.08米。这些都是接了订单,由村民们共同完成的。

  目前,旧州街共有600多人从事绣球生产,年产量达到20万个,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全村仅绣球一项的年收入就达200万元,绣球生产户年均收入近万元。村里采取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方式,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给周边农民提供了2万多个就业岗位。

来源:南国早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