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叔华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文风清雅婉约,含蓄灵气,贴近生活而又别具一格,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大方,又有小家碧玉的娇俏可爱。在当时得到了很多文坛大师的推崇和器重,她的一生见证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风起云涌、沧桑变幻。凌叔华出身书香世家,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辜鸿鸣、齐白石、陈衡恪、姚华……都曾是他家的座上宾,她饱读诗书、多才多艺,他父亲曾经聘请宫廷画师缪素筠教她绘画,也曾得到过花鸟画家王竹君、齐白石等的教诲指导。她的画平淡简约,秀韵天成,深得文人画的精髓。凌叔华在民国文坛、画坛都曾名重一时,自成一家。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曾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聘为职业画师。她的丈夫是第一个和鲁迅发生笔战的大评论家、翻译家陈西滢。如此全面而多才的民国女作家并不多见,凌叔华当属其中翘楚,能和她并驾齐驱的也就只有苏雪林了。
这次担任凌叔华经典小说合集《绣枕》的责编,得益于张昌华老师的鼎力相助,张老师是出版界的前辈,作为一位资深的编辑总是拥有非常好的品位。张老师对凌叔华的作品很了解,他精选出凌叔华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使《绣枕》成为凌氏作品的经典合集。在这部书中汇集了《女儿身世太凄凉》、《酒后》、《花之寺》、《中秋晚》、《绮霞》、《吃茶》等名篇。《女儿身世太凄凉》描写了两位性格经历迥异的表姐妹各自的婚恋悲剧,折射出新旧更替的社会中残留的旧思想和并不成熟的新思想的冲突,表达了女性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悲哀。沈从文曾经这样评价凌叔华:“以明慧的笔,去在自己所见及的一个世界里,发现一切,温柔地写到那各样人物姿态,叔华的作品,在女作家中另走出一条新路。”
才华如此卓绝的凌叔华集作家、画家、学者、翻译家于一身,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因为唯美浪漫的文风,她被沈从文、苏雪林誉为中国的蔓殊菲儿。重庆时代的四川乐山,她和苏雪林、袁昌英因为志趣相投而并称“珞伽三杰”。她因为书香门第的出身,卓然不群的才华而深得徐志摩的爱慕。更曾经是徐志摩父亲眼中的儿媳妇人选。她深得徐志摩的信任,托付她替自己作传并将装有私密日记和信件的皮箱交与她保管。她与胡适、鲁迅、梁实秋、冰心等文坛大家都有很深的交往。她曾经被琦君、张秀亚、林海音奉为偶像。她卓然不群,曾经给英国女作家弗吉妮娅·伍尔芙写信,探讨写作的问题。女作家虹影在小说《K》中影射凌叔华和伍尔芙的侄子谈过恋爱,而伍尔芙的侄子后来自杀身亡。这种尘烟往事后人都无法知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定居英国的凌叔华在艺术上是相当有收获的,也是在这一时期她用英文写成了自传《古歌集》,中文译名《古韵》。她曾先后在巴黎、伦敦、波士顿等地博物馆和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
具有多重身份的凌叔华把文学与绘画交融,用文学的情感来铸就画面的内容,用画家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文学与绘画在某些方面对女性来说是本身情感抒发的需要,凌叔华将两种题材都运用得如鱼得水。评论家用“心灵剔透”来评论凌叔华是非常准确的评价。然而凌叔华最让人感动的一点是她叶落归根的思想。晚年凌叔华在海外非常渴望能回归祖国,1989年底病重的她坚持坐飞机回到北京,用担架被抬下飞机。1990年5月,病逝于北京景山医院。死后与陈西滢合葬无锡。齐白石在读她《夜景》后写的一首诗道:“开图月是故园明,南舍伤离已五春。画里灯如红豆子,风吹不灭总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