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广彩作品。记者王子恒摄 |
“再不抢救,或许只能到博物馆看广彩了。”一群对广彩有着深厚感情的艺术家发自内心地发出呼吁。
这个有着三百多年历史、近年来却步履维艰的传统工艺行业将如何重振雄风?
文/记者张顺美、刘海健
图/记者王子恒
目前,在陈家祠展出过百件来自省港澳的广彩精品,不少都是从广彩诞生之初到当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记者采访了解到,为了振兴广彩艺术,广彩艺人通过产品创新、成立研究所、聘请顾问、行内对话等方式,希望再次擦亮这张广州的“文化名片”。
辉煌时代 订单以货柜计算
“彩笔为针,丹青作线,锦缎飞上玉瓷面。”广彩瓷器曾享誉世界,是宫廷贡品。广州织金彩瓷工艺厂董事长陈坤入行40多年,他告诉记者,“早期欧美对于中国工艺品兴趣浓厚,订单源源不断。1996年的时候,我们工厂平均每个月就有一个货柜的订单,最顶峰时每年出口额达1100万元人民币。”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广彩“堆金织玉,金碧辉煌”的吸引力逐渐降低,加上广彩颜料含铅量高,不能作为日用器皿,外销受到很大限制。“投入大,产出少”等问题,使广彩出口不断滑坡。陈坤说:“2000年后,欧美市场基本无订单,而中东市场把价格压得很低,造成广彩行业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市场,自己整死自己,如今剩下几十精英,工艺师们大多年少入行,如今已年过半百。”
延续 需要精品新作
“广彩精品的生命力在于传统的延续发展。”广彩艺人翟惠玲如是说。她今年55岁,18岁入厂,师从谭炎师傅,36年来未曾离开,她一直坚持“老一套”加新编排,传统花式图案,岭南特色融合到唯美的构图布局之中,作品备受收藏家和顾客推崇,订单几乎做不过来。
也有不少艺人尝试寻找新意。广彩艺人何丽芬特地拜国画名家梁纪为师,学画富有岭南风味的荔枝,并将荔枝和水乡一起“植入”广彩作品。许恩福独辟蹊径,在题材、色彩和器皿规格等方面作出变化。
陈坤说,工厂曾经突破传统,生产一批素雅产品,结果老顾客并不认可,造成滞销。
“做学徒才1000元一个月。”能坚持下来的很少。为吸引人才,广彩厂去年底与美院签订协议,作为其装饰艺术设计系的学习实践基地,对厂内的设计人员择优出钱培训。
行业自救 市场话事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李卓祺:广彩缺乏一种整合的力量进入市场,零散的精品难以找到真正的市场价值。成立研究所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整合行业资源。
“笔墨随时代”,不妨走出广州,多看看国内外现在的流行风向。同时,应抓住广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把“三雕一彩一绣”发扬光大。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工艺大师可走进校园,让年轻人从小就了解广彩。27岁的新晋工艺师周承杰便是一个成功例子。大师傅也不妨参加进修,不仅仅要图案精工细绘,更应体现历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