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南宋宫廷男绣传统,杭绣唯一传承人叫赵亦军。昨天,29位杭州市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新鲜出炉,赵亦军就是其中一位。其他工艺美术大师的专攻方向包括织锦、萧山花边、龙泉青瓷、烙画、扇艺、根雕、木雕、铜雕、石雕等。
杭州市副市长沈坚说,今年市政府对工艺美术的投入从去年的400万剧增为1200万,将重塑天工艺苑形象,建造杭州市工艺美术馆等,其意都在于打造“艺术天堂”。
一个动作,数十年功力
银白色短发、藏青色薄外装,67岁的赵亦军看上去文弱质朴,但很显年轻。说起自己的工作,他有点儿自嘲,因为男人刺绣,很少。
在他10来平米的工作间里,摆放着两米长的绷架,架上的一幅杭绣叫《观无量寿佛经》,有500多个人物,已经绣了八年,年底要完工。
一个简单的动作,浸润了赵亦军数十年功力。
他坐好身子,右手食指拇指捏着针,先下再上,将线往脑后一扬,动作柔中带刚。线的长度要恰到好处,这样,小指、无名指在线上一搭,就知道劲道用足还是用少了。过足,线要断掉;少了,线就会浮在底料上。
他和何水法曾是同学
杭绣起源于吴越,极盛于南宋。那时有三股势力,一是宫廷绣,以男工绣为主,专供官宦人家;二是民间绣,作品进市场;三为闺阁绣,待嫁女孩消遣的玩意儿。
明代宫廷绣虽没落,但民间绣十分强势,艺人有三四百,可分杭州派、宁波派、绍兴派、萧山派等。清代,杭绣彻底没落。
上世纪三十年代,杭绣沦落为专门给剧团做服装。
1960年,杭州成立工艺美术学校,刺绣专业招了30多名学生,其中就有赵亦军,还有著名画家何水法。6名男同学,5名像何水法那样中途转行,只有赵亦军坚持下来。
转投杭绣 但曲高和寡
赵亦军的路,曾经很宽。他会苏绣,会单面绣双面绣,首创肖像绣,能绣出油画感觉。市场上流行什么,他都能绣,还屡屡得奖,多幅作品被中外名人收藏。
1995年,成名的赵亦军选择了杭绣,他请杭绣大师张金发出山,手把手教他。
“杭绣就像工笔画,一横一竖都要交代清楚,圆的很圆,直的很直。”赵亦军发现,杭绣与佛教题材有天然的共通之处。
但一般人会觉得杭绣看上去沉重,苏绣观赏性更好,而且价格更低。赵亦军动辄花上数年完成的作品价格不低,推向市场后曲高和寡。
至今,后继之人仍未出现
赵亦军不后悔。不过,他的语气里,有点悲壮,也有点寂寞。
1999年,他大病一场。现在,胰腺、胆囊都割除了,身体虚弱,但他每天在工作室里呆8个小时以上。
“我要多留些作品,很想完成佛教系列;想多写点资料留给后人,不能让杭绣失传;还想宣传杭绣……”他的语气有些急促。
最担心的是后继之人,至今仍未出现。
■连线
当年的刺绣班副班长何水法说:
“需要一点精神,不容易,不容易!”
赵亦军的老同学何水法,如今已是浙江画院一级美术师、著名画家。
昨天,他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当记者采访他,说起当年他在刺绣班的往事,他一下来了兴致,对这段往事记忆特别清晰。
“我当年还是刺绣班的副班长呢。”但刺绣班毕业之后,他觉得自己更喜欢绘画,所以,又转行专攻绘画。
何水法感慨:“虽然和老同学赵亦军人生道路看起来不同,其实殊途同归。”
“性格决定命运。我的性格比较外向,比较阳刚;而他比较内向,比较沉静,所以艺术方向也有所不同。”
四十来年没见,但何水法对赵亦军仍很有印象:“他为人很厚道。”
何水法觉得,自己的艺术之路走得艰辛,但赵亦军可能更艰辛。毕竟,刺绣是个挺冷门的行业,而在这个世界,诱惑很多,能够安静下来刺绣的人很不容易。
“杭绣师傅当时专门给戏台上的演员绣龙袍。”何水法回忆说,这在当下市场是很小的。
所以,说到赵亦军主动回归杭绣,坚持守护杭绣,他说:“这确实需要一点精神,真的不容易,不容易!”
■背景
工美投入增加到三倍
重振“天工艺苑”等
“工艺美术,是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杭州市副市长沈坚前日在杭州市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师颁奖仪式说。
杭州现有800余家工艺美术企业,规模以上企业145家,2008年实现销售产值近85亿元。
今年,杭州市政府决定把工艺美术的投入,从400万元涨到1200万元。
重塑天工艺苑,决定以南宋文化为卖点,引进石雕、木雕、艺术陶瓷、刺绣、微雕、紫砂等大师作品,展现南宋时期繁荣的市井文化和南宋古都风采。
吴山博物馆要改建成杭州工艺美术馆,将展出大师级作品、办学术沙龙,建设工艺品拍卖中心。
杭州工艺美术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南山路艺术休闲特色街、清河坊历史文化特色街、安荣巷艺术品收藏特色街、大井巷“中华老字号第一街”等,将统一整合,形成“三馆四街”文化艺术区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