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片当线,簸箕当布。昨日,阳新县浮屠镇王志村民间篾匠王忠起,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一只普通的小簸箕上“绣”出“福禄寿喜”四个喜庆的大字。
今年55岁的王忠起,18岁时开始学习编织篾制品。经过30多年来的钻研,王忠起可以熟练地编织篾摇篮、篾耙子、篾围垫等农具。
此外,王忠起还能依照村民的要求,编织带有喜庆图案和字样的篾制簸箕。他告诉记者,这些外观漂亮的簸箕,主要用于婚嫁时盛装花鞋垫、针线,以及家庭盛糖果、香烟招待客人,显示主人家的客气和富足。
“编织一个带图案的簸箕,工时是普通簸箕的一倍以上。”王忠起称,编织时首先需要把篾片用颜料染色,再根据簸箕的大小,布局字体和图案。要达到外观大方、美观,不光要有扎实的篾制品编织技术,还要懂得一定的美术知识。
王忠起说,篾匠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篾制用品,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逐渐有了一定的市场。现在篾制工艺品也很受人们的欢迎。如今,武汉、江西等地一些收藏人士找到王忠起求购这种“绣”字的簸箕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