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应南通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先生之邀,刺绣艺术大师沈寿赴任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兼教习。从此,沈绣在江苏南通扎根。沈绣为沈寿独创,又称仿真绣、宫廷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苏绣流派中最精华、最亮丽的部分。晚清时期被选为宫廷绣,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沈绣传承了苏绣的优秀品质,图案工整绢秀,色彩清新高雅,针法丰富巧妙,绣工精巧细腻。最能突出沈绣特色的是,在苏绣的基础上融入欧洲油画的用光用色和日本美术绣的用针,用中国传统刺绣来表现欧洲油画和摄影,给人“八面玲珑,四面有光”的艺术享受。
沈绣何以“玲珑”?“光”又从何而来?这主要得益于“以针代笔,以线代色”的艺术表现方法。
“三分画,七分绣”,沈绣以天然蚕丝经过染练作为绣线,精选历代名家书画作为绣稿,这些绣稿既要适合刺绣又要有强烈的风格。在高档真丝绸面料上,由训练有素的艺人精心绣制。
在针法运行方面,沈绣开创了根据物象的肌理旋转用针,更能体现出物象的质感。沈绣中的色主要通过线来表达,即“以线代色”。1905年,沈寿赴日本考察,发现日本的绣线根据画面的要求来染线配色,绣线的颜色与油画颜料相似,同一种颜色以浓淡色差之分竟有十几种之多,比如单就红色来说,就可以分为深红、中红、砖红、绛红等十几种。沈寿得到启发,潜心研究线的染色,根据浸染时间的长短染出不同浓淡的绣线,从而做到根据作品要求染线,颜料能调出的颜色绣线也都能准确表现,使传统单一的绣线变得丰富。
沈寿赴日考察时,同样有感于西方铅笔素描、油画和摄影用光的艺术,物象因受光不同而产生明暗变化的效果。她吸收应用西洋油画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光与影、明与暗的色彩关系,结合中国传统的苏绣艺术进行创作,把几种色线合并于一针,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由于沈绣能绣出西洋画的仿真效果,便拉近了中国刺绣与世界的距离。1910年《意大利皇后像》获万国博览会“至大荣誉最高级之卓越奖”,1915年《耶稣像》荣获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一等大奖”,这些至高荣誉体现了世界艺坛对沈绣的肯定和赞赏。
而近年来,沈绣这门技艺得以光大,新人正在成长。在南通“中国沈绣艺术馆”中,各类题材的作品争艳夺目,仿真绣吸引了无数中外来宾。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