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23岁羌族姑娘想来扬卖羌绣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李燕摆摊卖羌绣。孟俭 摄

  映秀板房区一条路边,23岁的羌族姑娘李燕正在摆摊卖羌绣。像她这样一直坚持绣的羌族女孩已经不多了。

  孤独的23岁羌绣艺人

  在映秀板房区,不时能看到一些羌族特色的东西,显示出与都江堰等处板房区的不同:墙壁上画着羊的图案,羊是羌族人的图腾;有的居民家中,还贴着“羌”字红贴,门口挂着精心装饰过的羊头骨。

  穿梭于映秀的板房区,随时能看到穿着羌族民族服装的人,李燕就是其中的一位。与别人不同的是,她在摆摊卖羌绣。她身边围着一群穿着羌族服装的姑娘,羡慕地夸赞着她,但生意清淡。用李燕的话说:“都嫌太贵!大的羌绣至少要2000元。”

  记者问了围看的一些羌族姑娘,她们说自己也会,但绣不出李燕这样的水平;而且,绣一幅大的,至少要半年时间,还不如出去打工。20多岁的羌族姑娘,没多少愿意以此为营生。对此,李燕很无奈:“我有些孤单。”

  羌族文化正面临危机

  “小时候,我经常看到皮鼓舞的,但现在很少看到了。”李燕说,她来自灾区阿坝州茂县。地震时,她打工的酒店轰然倒塌,她侥幸跑了出来。她所在的村落中,仅有的一位非常精通羌族祭祀舞蹈的老人被砸死。从此,他们村很少有人提及羌族舞。

  李燕所坚持的羌族刺绣,是羌族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李燕从小就跟随母亲学习刺绣。据了解,早在明清之时,羌绣就已在当地普遍盛行。李燕说,按照传统,羌族妇女都要精通刺绣;但现在,很多羌族女孩只是学一点皮毛,这让她有些担忧:“不精通的艺术,流传下去又有何价值?”

  李燕说,古羌人是夏王朝开创者之一。地震,让只有30万人口的羌族同胞遇难3万,羌族人口一次性锐减10%,包括羌秀在内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分崩的危险。“就像我们羌族以前最常见的祭祀舞蹈,现在的年轻人又有多少精通呢?”李燕说,地震中很多精通羌族传统文化的老艺人丧生了,损失惨重。

  想让羌文化走向世界

  在映秀板房区内,饭馆、商铺遍布,但很少看到出售羌族工艺品的,李燕的地摊特别显眼。一在岷江边整理菜田的76岁羌族老太说,她的板房家中,陈列的全是现代化的东西;除了羌族的传统节日,她对羌族的舞蹈、工艺等,熟悉的很少。她说:“现在,我的孩子外出很少穿民族服装。”

  “羌族服装上漂亮的图案,大多是手工刺绣的。精通刺绣的少了,穿的人也就少了。”李燕说。她没怎么上过学,但认为去年大地震后,羌族文化有了一次重生。因为,地震过后,汶川等灾区的羌族人们,开始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羌族舞蹈、刺绣等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没像现在这样倍受关注。

  “扬州的市民会喜欢羌绣吗?去卖怎么样?”她有一个愿望,就是将羌绣传遍全国,让羌族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来源:扬州晚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