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发绣工艺现复兴生机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一张丝绸质地的“结婚照”上,新郎、新娘的面庞栩栩如生。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手触摸,你可能很难想象,这是用画中人的头发刺绣出来的。

  2009年5月14日,在北京西南郊一座普通的居民楼中,记者见到了陈婉怡。这位来自浙江金华的绣娘,为古老的“发绣”工艺找到了新的生机,如今她名下的发绣工坊生意分外红火。


发绣工艺现复兴生机
“压力一直都有,但现在更多的是希望。”


  由于头天晚上赶一件急活,陈婉怡的发绣工坊还没来得及收拾。当记者走进这间既是起居室又是工作间的单元房时,一进门就看到一个长两米、宽半米的绣架,架子上紧紧绷着一块印有图案的绸布。陈婉怡说,发绣是以头发代替丝线,利用黑、白、灰、黄、棕等自然发色,以及细、柔、光、滑的材质特性,在丝绸上进行刺绣。一幅发绣作品要经过头发处理、头发粘接、图案设计、上浆喷绘、上架绣制、装裱固定等若干环节。

  为保证绣品不霉不烂,首先要对头发进行清洗,将其放入4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30分钟,再用洗发液漂洗,之后用防腐液浸泡20分钟,再自然晾干。对于短发要进行粘接,可取一根长发,两端固定,用镊子夹住短发并沾上胶水,再用毛笔轻轻刷到长发上,等自然晾干后就可以了。接下来,将在电脑上设计的图案喷绘到上过浆的丝绸上,用12号针手工绣制,最后装裱上框。整个流程大约需要15天。

  提到绣品,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其实在历史上发绣也曾经辉煌过。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高级工艺美术师孟永国告诉记者,发绣至少有1500多年的历史,唐朝时盛行佛教,一些信女出于对观音菩萨和释伽牟尼的敬仰,常常剪下自己的长发绣制成佛像,供奉膜拜。

  陈婉怡也给记者讲了个典故:当时有个叫米氏女的童养媳,有一次她的婆婆病了,她十分着急,就用自己的头发刺绣了一幅观音像,祈祷婆婆尽快痊愈。结果没过几天,婆婆果真康复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发绣逐渐流传开来。

  孟永国说,到了宋朝,发绣就不再局限于宗教题材,各种人物、花鸟、风景都成为表现内容,并出现了南宋皇帝赵构之妃刘安所绣的《东方塑像》,明代夏明远绣的《滕王阁图》和《黄鹤楼图》,以及清代道光五年陕西总督杨延春之女绣的《水月观音》等发绣珍品。

  但此后,发绣便逐渐衰落,到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绝迹。“文革”时期,被“下放”到江苏东台的一批老艺人、刺绣专家,发掘、继承了当地的发绣工艺。20世纪70年代初,东台镇还专门成立了“抢救挖掘民间艺术东台发绣领导班子”。

  但即使这样,发绣仍然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多件作品获得国家级大奖的孟永国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研究所与外交部礼宾司很早就有联系,发绣也一直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自己也曾多次到欧洲、中东进行布展及讲学。但在国内搞发绣的人很少,市场也不大,甚至有些外国人比中国人还了解发绣。

  陈婉怡也曾经到东台镇学习过一段时间,在她看来,即使在这个发绣之乡,规模最大的工坊也只有十几个绣娘,而其他大部分都是手工作坊式的“夫妻店”。“苏州刺绣之所以名声在外,是因为苏州本身是个著名的旅游城市,很多游客都会在景点花百十元钱买幅绣品带回家留念。而发绣则不同,东台地处苏北,经济和旅游业发展缓慢,其知名度必然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发绣由最初的宗教用品演变为工艺品后,色彩单一的先天弱势逐渐显现出来,使它在与苏绣、湘绣的PK中败下阵来。而受传统习俗影响,将别人的头发摆放在家中,也让很多中国人觉得不吉利,难以接受。

  但如今,陈婉怡的发绣工坊却门庭若市,活儿多到要委托老家金华的30个绣娘才能保证按时完工。在今年3月的婚博会上,发绣工坊的几千张宣传资料更是被一抢而空。秘诀何在呢?

[NextPage]

  在陈婉怡的记忆中,自己第一次接触发绣是在12岁的一天。“妈妈是做刺绣的,小时候我经常站在妈妈身边看针线游走在绸布之间。有天我剪掉了长发,妈妈说:‘这么好的头发扔掉太可惜了,我用它们给你绣花吧。’”

 

  时光荏苒,2006年已经在北京市建设工程承发包中心工作的陈婉怡,偶然间看到了一篇关于发绣的报道《家花为何墙外香》,文中提到发绣面临的市场困境。深受触动的陈婉怡横下一条心,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决心一试。

  但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这实在是个“苦差事”。由于头发很细,拉的力度大了就容易断,力度小了又没有伏帖感;染色后的头发会变细,更不容易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陈婉怡一方面反复练习手感,一方面终于在反复试验中发明出“粘贴法”解决了头发易断的问题。

  粘贴法有两种,一是把长丝线劈成18股,取其中一股在自制的木架上拉直,然后在头发上刷上胶,把头发粘在丝线上。另一种可以把新娘的长发拉直,然后在新郎的短发上刷胶,把短发粘在长发上,这解决了传统发绣要求头发必须在20厘米以上的限制难题。

  此外,传统发绣是画师手工调色在丝绸上作画打底,一旦落笔就很难修改。有些精致的肖像绣,更要画上几个月。于是陈婉怡想到了电脑喷绘,但起初试验时却发现完全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真丝质地较软,而且有拉伸度,所以喷绘后的图案一上架就变形了。陈婉怡想到给丝绸上浆,可一次上浆达不到效果,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三次上浆后的效果最佳,不但容易上色,而且上架后图案也不会变形。

  这一工艺的改变,让发绣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以往要手工打底几个月的肖像画,现在只需一张电子照片就可以完成了,而且图案和色彩可以随意调整。但陈婉怡并不满足,接下来她要让发绣由工艺品变为纪念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稳地分得一杯羹。

  “以往的发绣都是用买来的别人的头发做线,虽然不失美感,但却缺乏人文内涵。”陈婉怡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且独一无二。如果用自己的头发做刺绣纪念品,意义就不一般了。

  于是,她推出了“夫妻结发绣”、“母子连心绣”等创意发绣形式。“夫妻结发是古代新人严肃的礼仪,新婚夫妇在饮交杯酒前必先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以誓同心。‘夫妻结发绣’就是将男女双方头发混合在一起,手工刺绣成婚纱照,寓意结发同心。”陈婉怡告诉记者,有一位新娘在结婚前一直为婚礼那天给新郎送什么礼物绞尽脑汁,当听说有“夫妻结发绣”后,她立刻陪新郎去理发,并悄悄把剪掉的头发收好,送到发绣工坊。婚礼当天,当她送上发绣婚纱照,并告诉新郎是用两人的头发混在一起绣成时,新郎幸福的泪流满面。

  “母子连心绣”则是将宝宝的头发粘接在妈妈的长发上,绣出宝宝的肖像和生肖,既留下母子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也是一份难忘的亲情大礼。

  在孟永国看来,头发作为人体生命物质的一部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旧时男女相爱往往以一缕青丝托付对方,头发成了爱情信物。满清入主中原,头发又成了“气节”的象征,汉族士人高喊着“宁断头,不断发”。清末,剪发弃旧又成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义举。而头发对佛门僧众而言,也是俗世尘缘的象征,要出家必须剪掉“三千烦恼丝”。

  谈到发绣艺术的未来,孟永国说,学术与商业并轨发展是发绣艺术的出路。目前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是由政府出资的发绣研究机构,所以不担心生存问题,发绣作品也因此更偏重学术价值。不过对民间发绣手工艺者而言,拥有更大的市场无疑是主要目标。

  陈婉怡告诉记者,从辞职到现在,3年的时间,自己的30万积蓄已经花光了。仅喷绘一个环节就试验了十几匹布,如果按每匹布50米长,一米90元成本计算,喷绘试验仅布匹就花了6万多元,这还不包括喷绘本身的费用。不过艰辛的付出终于守候到转机,参加今年3月份的“婚博会”后,陈婉怡的发绣工坊名声大做,订单也源源而来。“压力一直都有,但现在更多的是希望。”


来源:北青网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