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唯一的乌孜别克民族乡--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大南沟乡,巴合提古丽是当地有名的女能人,酷爱刺绣的她,如今不光自己绣着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品,还是远近闻名的刺绣经纪人。
在新疆,传统的乌孜别克族女性通常都是家庭妇女,除了生儿育女,每天就是
挤牛奶、烧奶茶,围着锅台转。但现在的情况可大不一样。
“我去年从政府贴息贷款1万元,从县城批发布料和丝线给村里的妇女,让她们按我的要求刺绣,绣好了我再统一收回来销售出去,有的绣品还卖到了哈萨克斯坦国呢。”巴合提古丽告诉记者。
在巴合提古丽开在村口的小饭馆里,记者看到她刚收上来的绣品整整齐齐地叠在炕上,这些色彩斑斓、纯手工绣成的民族刺绣手工艺品有壁毯、垫毯、服装、壁挂、床单、枕头套等,仅从事刺绣经纪人一项,她去年就收入1万多元。
被青黛的远山包围着的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位于天山脚下,是一个居住分散、以牧为主的牧业乡和边境乡。这里生活着3000多名游牧为生的乌孜别克、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居民。
1987年,因乌孜别克族居住得相对集中,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这里成立了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成为全国唯一的乌孜别克民族乡,全乡近三成居民为乌孜别克族人。2001年,这里又被国家确定为重点扶持发展的人口较少民族乡镇。
乌孜别克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我国的乌孜别克族人口约有1.5万人,他们大部分散居在新疆的边远地区。生活在木垒县的乌孜别克族不足千人,他们与当地的哈萨克族住在一起。
大南沟乡副乡长努尔兰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乌孜别克族牧民的儿子。他告诉记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乌孜别克族牧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牧民走出深山,定居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庄,他们不但学会了地膜种植大田农作物,还利用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以往只能围着家人和锅台转的妇女们,也联合起来,成立了刺绣专业合作社,利用闲余时间从事刺绣工作,仅刺绣一项,许多妇女的年收入就达到五六千元,成为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大南沟乡阿克喀拉克村,一处挂着“乌孜别克族乡古乐丝坦民族刺绣厂”牌子的小院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当地依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项扶贫示范项目建立起的民族刺绣手工工厂,在厂里刺绣的妇女们都是专业合作社的会员。
几位绣工不凡的乌孜别克族和哈萨克族妇女正在这里集中刺绣,她们都是刺绣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在这里,她们一起设计、制作民族刺绣工艺品,家乡附近的鸣沙山和胡杨林成了乌孜别克族妇女喜爱的刺绣题材。一幅民族特色浓郁的《姑娘追》刺绣作品,一位心灵手巧的乌孜别克族妇女要绣10天才能完工,收入100元左右。
库木斯是拥有会员280多人的刺绣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把民间传统的乌孜别克族刺绣文化发扬光大,去年乡里发放了25万元的贴息贷款,解决了大家刺绣资金困难的问题。一起刺绣的姐妹们,月收入都在四五百元,妇女再也不是家庭的附属了,而成了与男人一样可以挣钱养家的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的民族刺绣工艺品不但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统一设计、制作和销售的网络,还因绣品设计精美、图案大方、做工细致而闻名,不少产品远销哈萨克斯坦国。乌孜别克族妇女们在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的同时,还用自己的双手绣出了不同于祖辈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