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距今500多年前的明代婴儿发丝制成的刺绣将在辽博展出。
这批代表着我国丝织品最高水准的国宝,是70多年前由张学良将军出手救下的,是目前世界存量最多、保存最好、质量最高的缂丝精品。
昨日,这批缂丝精品在辽博面向媒体预展,随后将面向社会展出。
丝织国宝由电脑控温
宋元明清四代缂丝刺绣精品被分别放进一个真空的、厚约一厘米的玻璃柜子内。为什么这些国宝极少示人呢?辽博研究员朴文英说,由于缂丝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且丝织品极难保存,所以传世极少,又多破损。保存如此完好的极其罕见。
这些就连辽博员工也很少见到的缂丝刺绣放在具有恒温恒湿保存功能的地库中。在展厅,它们的存放温度由电脑监控,限定在20℃左右,湿度也被控制在55度。这个温度和湿度是保存丝织文物的最佳条件。
温度和湿度太高,丝织物就会因为空气过于潮湿而发霉、腐烂;温度和湿度太低,丝织物就会因为空气过于干燥而开裂、折断。技术人员还要定期检查有没有出现霉菌、斑点的情况。正是在工作人员悉心照料下,这批丝织国宝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婴儿头发绣成眉毛
明代《顾绣弥勒佛像图》,后人用100倍的放大镜发现弥勒佛的眉毛很软,不是一般人的头发,而是婴儿的发丝。就是把婴儿的胎发用特种工艺衔接起来,做成绣线,然后以刺绣的方式纯手工绣制。
发绣是用人的发丝为原料,运用绘画的原理,在绣料上精心绣制的特种工艺品。由于发绣效果很像墨绘,故又称“墨绣”。发绣针法相对简单,但难度很大,因为发丝纤细顺滑,很难掌握,绣后还要用发丝固定。艺人既要掌握发丝的特性,还要懂得绘画技巧。
张学良出20万大洋救国宝
辽博专家介绍,这批传世缂丝的最初收藏者本是清末收藏家朱启钤。他曾不惜巨资收购了大量的缂丝精品。此次展出的宋代名家朱克柔的《牡丹图》、《山茶蛱蝶图》等多数作品,便在其中。
1928年日本实业界巨子大仓喜八郎,听说朱启钤手里有一批缂丝精品,愿以100万大洋的高价收购,朱启钤以自己喜欢为由婉言谢绝。
1929年朱启钤组织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急需经费,第一次想到了出售这批精品,但当时能够买得起这些缂丝的大多是外国人。这时,与朱启钤有姻亲关系的张学良闻讯后提出由他来接手,于是这批缂丝精品最后以20万银元半送半卖的价格转给了张学良。
1949年后,这批缂丝刺绣珍品重返东北,保存于原东北博物馆,就是现在的辽宁省博物馆。
苏州绣娘现场演示古缂丝技艺
缂丝和刺绣是中华传统丝织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品类,为了让观众直观、立体地了解传统工艺,本次展览还特别邀请了苏州绣娘现场演示缂丝技艺。
这名有20年缂丝经验的绣娘熟练地操作一台缂丝机。她眼前有一张A4纸大小的图样,她说把缂丝完成需要两个月,可以卖到四五千元的价位。缂丝学起来较容易,但要精通很难。
她介绍说,缂丝源于古埃及的缂毛工艺,是以本色生丝为经,各色彩丝为纬,用“通经断纬”的织法,纯手工织成的高级丝织物。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被誉为“用刀雕琢过的丝绸”。明清两代缂丝被皇室贵族所垄断,名贵异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 记者 王志东
【相关链接】古今刺绣工艺的差异
1. 针法运用丰富传统刺绣受手工限制,通常只用来回往复的针法(之字形针),这在现代刺绣中叫做挨针,是一种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针法,而一个完整的花样必然由不同的部分组成,那么当用不同的针法作同一花样的设计时,刺绣设计会变得更有意思,更加完美。这些针法可大、可小,还可以几种结合在一起绣。
2. 绣作效率较高传统刺绣绣作时间长,同一幅画不同的绣娘绣出来又是不同的风格,供货周期长,不适合做批量生产。而现代刺绣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只要客户选定花版,无论订多少幅,每一幅的产品品质都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并保证及时供货。
3. 价位更趋合理传统刺绣由于耗时、耗工,一件刺绣精品往往要用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当然开出的价格也是不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