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彩车游行环节中,以一枚巨大绣球为标志的广西彩车吸引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目光。
12月1日,记者来到这枚绣球的产地――百色市靖西县新靖镇旧州街,走访它的制作人--有着“绣球王”美称的朱祖线及其他用小小绣花针改变生活的旧州人。
史料记载,旧州手工绣球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绣球是壮族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每逢春节或三月三歌节,壮族人都会举行抛绣球活动,青年男女通过绣球定情。
旧州街的3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会绣绣球,他们的屋里屋外挂满了大大小小色彩鲜艳的绣球。旧州因此被称为“绣球一条街”。在旧州,从十来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是绣绣球的高手。
1984年,朱祖线来到南宁参加一个投绣球比赛,一个意外的事情让他萌发了制作绣球销售的念头。“一个老外觉得我的绣球很漂亮,想买下来。”当时的情景,朱祖线仍然历历在目。“我伸出3个指头,想卖给他3块钱。”老外二话没说,从钱包中抽出3张10美元的纸币,换了他手中的绣球。朱祖线大为吃惊:原来绣球可以这么值钱!
|
回到家里后,朱祖线开始做绣球生意了,挖到绣球的第一桶金。旧州街上的乡亲们看到绣球能如此赚钱,便相继跟着做起来,他们用手中小小的绣花针开始改变贫困落后的生活。
过去的旧州绣球基本上凭各家各户单独制作和零散销售,没有产业规模。2000年,旧州街党支部成立了旧州刺绣协会,朱祖线是刺绣协会的副会长之一,经常给会员上课,把自己的刺绣技艺教给大家。在协会的带领下,旧州街居民的绣球技艺越来越成熟,绣球生意做得越来越红火。
目前,旧州街全街的绣球年产量达到20万只,全村仅绣球一项收入就达300多万元,从事绣球产业的农民每人每年就有3000-4000元的收入。
除了“绣球王”朱祖线外,有“中华巧女”之称的黄肖琴也是旧州街上响当当的“绣匠”。她六岁开始学习做绣球,曾获得全国首届中华巧女工艺大赛奖项和“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
绣球的绣花工艺分为“平绣”和“堆绣”,后者是绣球工艺中的高难度技术,可以让绣球上的图案有浮雕一般的效果,用堆绣绣成的绣球,往往比普通绣球要贵好几倍,而“堆绣”就是黄肖琴“独门秘笈”。旧州掌握这门技术的只有她一个人,“‘堆绣’费时费力,年轻人都不愿意学。” 黄肖琴深为遗憾地说道。
如今,黄肖琴又萌发出一个新的想法:把家里的旧房子拆了重建,装饰成壮族风格的仿古外观,然后在家里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让每一个参观者更深入的了解绣球文化,希望能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堆绣”。
“中华巧女”黄肖琴展示她的“独门秘笈”——堆绣作品。
“绣球王”朱祖线(右)乐呵呵地看着家里的绣球小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