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羌族
羌民族对我们来说本不陌生,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太浓、笛声太响,已使得我们对羌民族的感性认识深入骨髓,但对这个远古民族的真正历史以及今天的状况我们却知之甚少。在历史的淘沙中,羌民族从一个曾与汉人王朝鼎立抗衡的大民族成为了偏居一隅的少数民族,现在全国惟一的羌族集居地便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茂县和理县。
“羌”的称谓是古代汉人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专指今天的羌民族是从汉代沿袭下来的,羌族自称“麦”、“玛”或“门”,大致如汉语中“民”之音义,即人民。徐中舒在《羌族史》中指出:“羌族是古代西戎牧羊人,分布在中国西部各地,他们原来就是一个农牧兼营的部落。”早在3000年前的殷商时期,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已经十分活跃了。公元前1088年,周武王以周人为主并联合羌、蜀、卢等部组成军事联盟,推翻了暴虐的殷纣王朝。春秋战国时期,羌人分布极广,名声极盛,一部分羌人开始向西南及西北各地大迁徙,有的迁徙到岷江上游、大渡河和安宁河流域,有的则迁往青藏高原。迁往中原地区的羌人大量内附定居,逐渐被汉族同化。迁往岷江上游的羌人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而成为今天聚居在岷江上游的羌民族。
二、关于羌绣
羌族是一个极富睿智的民族,更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美与艺术起源于劳动,也正由于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那些具有初步形式美的客观对象,才可能相应地产生出对称、平滑的审美观念。羌绣的色彩鲜艳,精美绝伦,不但显示了羌族妇女的聪明才智,更表达了羌族人民崇尚美的愿望。劳动创造了美:劳动产品美,劳动工具美,劳动动作美,劳动创造的艺术品美。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羌绣似乎浓缩了历史的精华,形成了风格独特的绣中之精品,已渐被人们认同为与湘绣、苏绣齐名的绣中工艺品,成为中华文化瑰宝中的一朵奇葩。
如今,羌绣早已成为羌族人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羌族的服饰较为朴素而华美,男人喜着青色或白色头帕,穿自制的麻布长衫,外套一件无袖子的羊皮褂子,这种褂子可用来防寒、挡雨、垫坐。脚穿有鼻的“云云鞋”,鞋子上绣有云彩图案及波纹,脚上裹牛、羊毛制的毡子绑腿,绑腿有保温和护腿的作用。妇女喜缠青色或白色的头帕,青年妇女常包绣有各色图案的头帕或用瓦状的青布叠顶在头上,用两根发辫绕作鬓;一般冬季包四方头巾,上绣各色图案,春秋包绣花头帕,穿有花边的衣衫,腰系绣花头帕,系有花边的飘带。年轻女子还在脚腿上缠红脚带子。男女皆束腰带。羌绣有装饰性很强的花纹图案,无论是在羌族群众的腰带、衣裙、围腰、鞋上,或是在妇女的头帕、袖口、衣襟甚至袜子、鞋垫上都随处可见。羌族的挑绣不仅结构完整、物象突出、色彩绚丽、工艺精巧,起到美观的作用,而且借助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了衣物易磨损处的耐磨性能,延长了使用寿命,具有实用价值。马克思认为:“动物只能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羌绣不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品,同时也是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它已深深地融入了羌族人民的生活之中,是衡量一个妇女聪明才智的重要标志,是她们用来美化自己,寄托自己情感和美好愿望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常常是青年男女表达美好爱情的订情信物。它集艺术与实用于一体,是羌族人民对真善美追求的物化和象征。
三、羌绣的历史由来
羌绣的来源说法不一,民间对挑花刺绣有这样一种传说:三国以前,羌族妇女能征善战,孔明派姜维到汶山,屡被羌族女将打败;后来孔明就用符咒组成挑花围腰,送给羌女。羌族妇女争相效仿,挑花围腰就在她们中流传开了。谁知,围腰上孔明画的符,把羌族妇女的心给迷住了,从此,羌族妇女便不会打仗出谋,只知挑花刺绣。传说固不可信,但剥开这个传说的神秘外衣,我们可以看出,羌族挑花刺绣艺术原来最初是由汉区传入的。但是,这种挑花艺术,已长期在羌族人民中生根,经过生活的实践和提炼,既汲取了汉族挑花刺绣的基本针法的成份,又继承了古羌文化的传统,它的构图、纹彩,早已具有羌族的民族风格和特色,成了羌族独特的艺术珍品。
四、羌绣的风格和种类
羌族人民的挑花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男女开始分工劳作。”古羌人擅用自制工艺品装饰、美化自己的生活。羌族妇女善于运针走线、拧线织锦,刺绣佳作甚多。明清时期,羌族的挑花刺绣业十分兴盛,羌族妇女从小训练有素,常针挑线绣,制作出独具风彩与特色的围腰与云云鞋、尖尖鞋、朝鞋等。经历漫长岁月的洗礼,羌绣已经成了一个内涵丰富、针法独到的民间工艺品体系。
羌绣分为挑花、绣花、纳花、盘花、刺绣等。挑花和刺绣是羌族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是劳动人民艺术的结晶,是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刺绣,早在明清时代就已经在羌族地区极为盛行,后来逐渐被挑花所取代。挑花制品,由粗布、锦线缀成,多为黑底白纹,色彩对比强烈,醒目而调和,质朴而敦厚,有浓烈的装饰图案美。挑花刺绣是羌家姑娘的拿手绝活,她们十岁左右就开始受到严格训练,常在耕种之余和农闲之时,从事纺线、织麻布、织毡子和挑花、刺绣,正所谓“一学剪,二学裁,三学挑花绣布鞋”。羌族妇女一生挑绣的高潮是在出嫁前夕,她们一定要尽其所能绣出几件最漂亮的嫁衣、最好的云云鞋和最好的鞋垫,否则会被男方轻视。她们既不打样,也不划线、绘图,仅以五色丝线或锦线,全凭娴熟的技巧,信手挑绣成具有民族风格、绚丽多彩的各种几何图案、自然纹样或花卉麟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究其图案种类与题材,大多是反映羌族生活或自然景物,或植物中的花叶、瓜景,动物中的鹿、狮、马、羊、飞禽、虫、鱼以及风情人物等。所挑绣之景物,皆秀丽精致,多含吉祥如意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美好憧憬,如“团花似锦”、“鱼水和谐”、“蛾蛾戏花”、“云云花”、“瓜瓞绵绵”、“麒麟呈祥”、“群狮图”、“二龙戏珠”、“五龙归位”、“三羊开泰”、“乾坤欢庆”、“鹿鹤回春”等图案,色彩艳丽醒目,形象活现逼真,可谓风格独特。
五、羌绣的色彩和图案
羌绣挑花刺绣的色彩以黑、白对比居多,且多用丝锦线,显得朴素大方、清爽明快。也有用色线挑花,有的飘带全是彩色线分条排列,采用纳花针法,如五色虹霓,色彩斑斓、绚丽夺目。羌族挑花刺绣的仿饰图案是在继承古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羌族妇女服饰的领口、袖口、衣襟、托肩等处的纹饰,既是所出土的彩陶陶片纹饰的变异(汶川县姜维城遗址),又与汶、理、茂、北川石棺岩墓土的陶罐口沿下颈部与肩部之装饰压印纹极似,故被称为“缸钵边”。男青年的三角肚篼(俗称肚子)上的纹饰与汶川龙溪出土的西周酒器“青铜鼎”上的纹饰基本一致。妇女围腰上的方形组合纹饰彩绣图案,其用色及图像与敦煌莫高窟之唐代壁画“藻井”无异。
羌族纹饰图案不但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如牡丹象征幸福;瓜果、粮食象征丰收;鸟巢象征喜庆;狮、猪等动物象征欢乐;鱼、龙象征吉祥等等。服饰中心的纹样“团团花”为圆形组合;升子印为大方形组合;一颗印为窄边纹样组合;火盆花为宽边大方形团花。角花与边花纹样,有长条形的吊吊花、灯笼花、方格子、万字格、八瓣花、缸钵边、牙签子、树丫子、飞蛾子、合合花等等,对中间的团花起陪衬作用。羌族花纹图案的装饰性很强,无论是妇女的围腰、衣襟、袖口、头帕、枕帕、钱包、香包、鞋底、鞋帮、腰带几乎随处可见。究其装饰部位,均系易损处。既有美化之功效,又能借助密密麻麻的针脚,增强了衣物的耐磨性能,延长使用之寿命,因而具有实用价值与保存价值。
六、羌绣的针法
羌族刺绣制品多以粗布、锦线缀成,黑底白纹,对比强烈,用于头帕、围腰、飘带、衣领、衣角、鞋面等处的装饰。羌族挑花刺绣针法除多采用挑花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扣与平绣等等。挑花精巧细致;纤花和纳花显得清秀明丽;链子扣则刚健淳朴、粗犷豪放。但不同的羌族村寨,制作出的挑花刺绣作品,其针法风格与方法有些细微的差异。在羌寨中较普遍的挑花刺绣技艺和针法主要有“十字挑”、“串挑”、“编挑”三种。
“十字挑”:采用斜形交叉十字针组成花纹,按布料的经、纬下针,针脚精湛,挑缀严谨,组图美观,但是工细费时,常以小型挑缀为主。“串挑”:又称链子扣,是以针线挽成链扣相连构成图案,用白粉画样挑串,“串花”粗针细缀,组成图案,挑缀较省工时,适于大面积的围腰装饰。“编挑”:多用彩色丝线,挑、编相兼,密扎排列,留空显花组图,编挑美观大方,但不经洗,多适用于飘带、鞋面、头帕。羌绣构图有正花、边花、角花、补点花等。正花为主图案,构图有锦鸡穿牡丹、狮子滚绣球、吉祥雀报春、蛾蛾抱百花、喜鹊闹梅、猴子摘瓜、金瓜银灯、吉祥梅花等;边花、角花是制品四边的点缀,纹样多为二边连续图案或三角形图案,其中有蛾蛾采花、金瓜边、灯笼花以及各动植物图案,刺绣时,按正花主题随心所欲挑缀刺绣。补点花有牙签子、吊灯台、钓鱼花等,视空白大小挑刺点缀。
七、结束语
本文所述之羌族挑花刺绣仅是羌族民族文化中的一朵浪花,相信随着对羌族了解和认识的加深,我们对羌绣的理解会更加深刻。随着时空距离的缩短,羌族文化在今天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华美的羌绣;优美的歌曲与浓郁民族风格的“跳沙朗”(即羌族锅庄);历经千年却仍然屹立,集军事与民用于一体的羌碉羌寨以及那数百年的传统建筑艺术──索桥,更是随“大渡桥横铁索寒”而扬名海内外。羌族人民的睿智、勤劳、勇敢和原创精神,在新的时代又赋予了羌族文化新的内涵,羌绣在今天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更新,羌族文化艺术必将不断得到认可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