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五指山下,有一个名叫水满乡苗族村寨,这里是海南唯一一个苗族发绣村。“水满”这名字象征着山清水秀,富足安康。在这里生活的苗族人也显得神态悠闲,生活安逸。也许是僻静的小山村很少有外来客人,刚进苗村的游人,都会感受到村民们好奇打量的眼光和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在离村口不远的村文化室,可以看到十几位苗族姑娘穿着传统的民族服装,五、六个人一组围坐在绣布前,边唱着山歌边飞针走线地忙着手里的活儿。
靠门口的几位苗族姑娘正绣着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五牛图》,已经完成大半。凑近绣好的部分仔细一看,会发现这件绣品不但针迹细密、色彩柔和,而且画面质朴素净,栩栩如生。苗妹卢秀信介绍说:“绣了三个月了,根据每头牛上面的颜色来搭配头发的颜色,有红色、灰色、还有咖啡色等等,看上去很鲜艳。有三种针法,一种是碎针,一种是斜针,一种是勾边。像这头牛,它旁边是斜针带一点勾边,它身上的毛就是碎针。《五牛图》买回去挂在家里就是代表幸福、吉祥。”
卢秀信说,发绣是纯手工制作的,不能用机器替代,工作之前都要把手洗干净。绣一幅作品耗时短则两个月,多则一年。为了保证作品的质量,她们必须得注意力高度集中,细心耐心地下好每一针。因为担心扯断头发或者把绣布弄出褶子,所以拉发线的时候也得小心翼翼的。这可是讲究眼力和手力的技术活,对刺绣工人的要求更高。她们每天有8个小时要围坐在一起做发绣,累了就聊聊家常、唱唱民歌。
21岁的蒋丽娜是绣女里面年纪最小的,但是她也有8年的刺绣经验了。她说,苗族女子从小就跟着家里年长的女性学习刺绣,一般头巾、衣服领口、袖口的图案都能自己绣。因为有刺绣的基础,所以后来再学习做发绣也更加容易上手。“长大后母亲她们要教我们学刺绣,十多岁就开始懂怎么绣了,我学这个发绣技术就学了5年,对这个发绣也是很喜欢。因为它是用头发来绣,和其他绣法区别很大,学的时间比较长一点,要有耐心。”
由于头发具有色泽持久、富有弹性、耐磨耐蚀等特殊性能,心灵手巧的苗族人民便利用了它细、柔、光、滑的特性,用智慧和勤劳创造了发绣艺术。发绣艺术历史悠久,有“无字史书”的美称,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和欣赏价值。发绣出现的年代已经无从考据,最早大概是在1000多年前中国唐朝佛教盛行的时候,苗族少女便开始用自己的纤发,在丝绢上绣成如来佛、观音等菩萨像,朝夕顶礼膜拜。
传统的发绣往往只采用自然色的头发来绣制,色彩比较单调,作品显示出的只是白描的效果。如今,苗妹们已经学会利用染色的头发来表现多彩的画面和物体的明暗了,漂染的发色多达近千种,创作的绣品种类也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佛像、观音以外,还有“苗家儿童船头帽”等“民族风情类”作品,以及山水花鸟类、古典名画类、书法字画等多种分类。
苗族发绣的生产制作过程十分严谨,从搜集头发到筛发、选发、分档、分色、软化、退脂、加工处理等,都有一套完整的科学处理程序。经特制后的头发不霉、不烂、不蛀、不褪色。发绣使用的针对硬度和韧性的有着十分精细的要求。
由于发绣的材料特殊,技术要求高,制作困难,因此并不是所有苗族女子都会做。蒋艺鸿是这些绣女的“师父”,虽然她年纪不大,但已全面掌握了家里祖传的全套发绣技术。这位走出深山、学过美术的姑娘不但把发绣技艺传授给村里的其他姐妹,更希望发绣作品也能“走出山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苗家号称“天下一绝”的发绣艺术。
为了这个愿望,2008年,蒋艺鸿和别人合作,创办了“五指山苗妹绣画艺术基地”。她不但要亲自负责采集头发原料,设计刺绣图案,还要装裱、配架,最后进行严格的检验。她说,制作发绣的每个步骤都非常讲究,不能有丝毫马虎。目前最困难步骤的就是选料,因为纯自然、没用过洗发水的少女头发是越来越难找了,每次都要到更加闭塞的村落去寻觅。
蒋丽娜说:“选头发要到农村,定购12岁到20岁之间少女的头发,因为她们这个年龄段的头发弹性、韧性、光泽都很好。没有经过染和烫的,没有化学物品污染的头发才够格来绣我们的产品。再用野生的茶油来洗,经过两个月后光度和弹性就会更好,这时候我们再收下她的头发,进行加工。”
艺术基地创办以后,有越来越多像卢秀信、蒋丽娜这样土生土长的苗族女子加入到发绣制作的行列中来。她们不但靠自己的灵巧的双手来挣钱,而且把爱好融入到工作中,宏扬民族工艺,乐在其中。
目前,苗妹发绣工艺品已经远销到东南亚一带,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和喜爱。心灵手巧的苗家姑娘,一定会让海南“苗族发绣”越走越远,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