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临一年“5·12”——在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我们依然为那场灾难而刻骨铭心。
记者前不久得知一个消息:汶川抗震中那幅著名的“敬礼娃娃”小郎铮的新闻照片,已被上海黎辉绒绣艺术有限公司制成了一幅宽105厘米、高153厘米的绒绣作品《最美的谢礼》,陈列在上海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绒绣陈列馆供人们参观。这是该公司绒绣工艺师李桂香用了230天,走线23.6万针才制作完成的。
绒绣又称绒线绣,由西方传入中国。它是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绣制出的一种工艺美术品。上海绒绣尤以创作肖像见长,画面形象逼真,感染力强,被赞为“东方的油画”。
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和全国人民一样,一张照片引起了黎辉绒绣公司员工们的共鸣:照片上,一位刚被解放军战士从地震废墟中搜救出来的小男孩,艰难地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
多么让人震撼的照片啊,为什么不把它制成一幅绒绣作品呢?一天深夜,公司总经理包炎辉,拨通了已退休在家的绒绣工艺师李桂香家的电话。
“这是个好题材!我来做!”包炎辉把想法一说,李桂香极力赞成。
李桂香退休前是该公司的一名老工艺师,从事绒绣工艺40多年,曾为人民大会堂、外交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政府等单位绣过多件有影响的绒绣作品,是公司里手艺最好的工艺师之一。2008年初,李桂香因长年从事绒绣工作,患黄斑病变眼疾,视力下降严重,不得不提前退休。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绒绣是一门慢工细活,主要有3道工序:首先用打格子的方法将原稿放大在麻布底子上。然后再根据原稿画面色彩,按照色调、色相、色差的区别染出所需颜色的绒线。最后再绣各种色彩块面,再进行细部刻画。历时长,手工繁杂。
为了找到原始版本的照片,包炎辉先后多次到上海各大媒体打听。2008年7月,包炎辉几经周折终于从一名媒体记者那里拿到了一份电子版照片。照片放大后,李桂香一边忙着仔细观察照片里的每一个细节,一边通过电视、报纸、网络了解地震灾区的灾情,加深对照片《生命的敬礼》里各种画面元素和精神的理解。
绒绣不仅讲究手法和工艺,还要求工艺师倾注丰富的情感。
2008年7月的一天,李桂香在报纸上得知抗震救灾巡回摄影展正在上海展出。她一阵激动,冒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骑了40多分钟的自行车,赶到了展馆。展厅里,一幅幅悲痛欲绝的画面,一个个潸然泪下的故事,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让李桂香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震撼和感动。在那幅《生命的敬礼》巨幅照片前,李桂香更是驻足仰望,用笔记录了照片里的每一个细节,直到展馆关门时,李桂香还迟迟不愿离去。当天晚上,李桂香情不自禁地拿起笔,写下了一篇饱含深情的日记。
经过近一个月的精心准备,李桂香的脑中已勾勒出了作品的模样,并带着满腔的感动和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开始了绣制。为了能照顾到患糖尿病的老伴,李桂香决定在家里边照顾老伴边绣制。从每天清晨到深夜,李桂香拿着放大镜、戴着老花镜,不顾眼疾加重的危险,一绣就是一整天。
起初,家里人考虑到李桂香的眼疾,都极力反对李桂香去绣这个作品,可李桂香却恳求说:“能绣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作品多不容易啊,让我为灾区做点贡献吧!”久而久之,老伴和女儿都被她感化了。一有空,老伴也来帮忙,女儿也经常在网上搜集有关灾区的信息,给李桂香绣制提供帮助。
不仅如此,李桂香家的电话也成了热线。“绣得怎么样啦?”“效果好不好啊?”整个公司的人也都在关注着作品的进展情况。
为了确保绣制效果,一般的绒绣作品要400余种色线,而绣制这件作品李桂香自行染制色线900余种;平时绣制时只需2股色线混在一起绣,而绣制这件作品李桂香用4股色线混在一起绣。
通常,绒绣大幅作品需要8人乃至16人同步作业,如今,李桂香却是一个人绣制,难度更大,耗时更长。为集思广益,李桂香每绣上几天就要坐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公司,把绣出来的作品局部让其他工艺师们提意见,努力把作品绣制得更加逼真。随后一段时间,李桂香说服了老伴和女儿,干脆每天赶到公司车间绣制,边绣边虚心听取大家意见。一天晚上,李桂香坐公交回家,一上车她就睡着了,公交车开到终点站了她还浑然不觉。回家后的当晚,着了凉的李桂香就发烧了,但第二天一大早她依然瞒着老伴和女儿带病去上班。
2008年9月,上海民博会主办方得知李桂香正在绣制“敬礼娃娃”的消息后,特邀她到民博会现场进行绣制表演。“敬礼娃娃”绒绣成为民博会上的一大亮点,很多人在“敬礼娃娃”面前驻足,不少学生争相和李桂香合影。
2009年4月,李桂香经过230多天穿针走线,以“5·12”汶川大地震摄影作品《生命的敬礼》为蓝本绣制的这幅绒绣艺术作品终于完工。绣完这幅作品后,李桂香的视力下降到只有0.3,医生告诫她从此不能再从事绒绣工作。作品绣成后,包炎辉和李桂香专为作品起名:最美的谢礼。
《最美的谢礼》绣制出来后,有不少人慕名打来电话来要出高价购买,但都被谢绝了。包炎辉说,这件作品是“非卖品”。
置身这幅画面逼真、立体感很强的绒绣作品前,让人再度感受到那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场景:倒塌的房屋废墟、紧张的救人气氛,就连记者最熟悉的解放军官兵们身上的迷彩服也找不出丝毫瑕疵,令人赞叹不已。
“照片里好几个解放军的背影只露半个脸、半只胳膊、半个耳朵,但我在绣他们时都把他们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最可爱的人来绣,光绣迷彩服我就用了几百种色线,解放军的头发我也用了4股色线。解放军太伟大了,太值得去歌颂了。”李桂香边指着画面边向记者介绍。
如今,包括《最美的谢礼》在内的一大批绒绣作品,已被洋泾街道申报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采访结束时,包炎辉和李桂香还托记者打听汶川是否有地震博物馆的消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要把《最美的谢礼》无偿捐给地震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受教育。李桂香还说,她很想到北川灾区去看看,看看小郎铮,看看救过小郎铮的那些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