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汤大河,文明之兴。孕育出丰厚文化遗产的黑土地将浓郁的关东气息带到上海世博园,黄浦江和大辽河在世博舞台上一起激情澎湃。
昨天,在辽宁活动周开幕式上,一曲《我的大东北》气势如虹,让宝钢大舞台里远道而来的辽宁客人充满豪情。舞台旁,满族剪纸艺人初春枝把手拍得通红。她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女儿在上海上班,所以我一到上海就觉得非常亲切,还能在世博会期间展示剪纸技艺,感觉特自豪!”剪刀在纸间游走,辗转翻飞间一幅充满满族人民生活气息的作品便完成了。
看到观众人数增多,初春枝放下剪刀,热情地作起介绍:“这种剪纸不是简单地剪个猫、剪个狗,而是有主题的,大多以风俗画的形式记录满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民间礼俗。”她边说边展示着自己的代表性作《忙年》。这幅作品表述的是北方的过年情景,以歌谣为内容:“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这些内容完全以剪纸形式表现,别具感染力。“你看看,有好几个展台,都用我的剪纸布置呢。”
剪纸也许还算平常,那么“发绣技艺”无疑让人有种“闻所未闻”之感。以自然黑色头发为原材料,依靠各种复杂的针法、技法体现画面的层次和深浅浓淡,呈现“墨中有色”的国画韵味——这一绝活让在场的中外观众目瞪口呆。据了解,这门起源于唐朝的技艺因为技术要求高,制作困难,因而作品流传极少,能在世博舞台上亲眼目睹,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作为发绣艺术的传承人,耿慧英告诉记者,这门技艺属于家传,她母亲熟谙发绣技艺,她从小就喜欢看母亲绣东西,从母亲那里学到了滚针、旋针、缠针等多种针法。“我制作的发绣是双面绣,通过独特的藏线技术,使绣品正反两面都自然成像。”她指了指一旁的长发,说:“这都是我女儿的头发,她现在也开始学习这门技艺,养长了头发,专门为发绣提供原材料。”当然,发绣的原料必须经过特殊处理,至于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耿慧英神秘地笑笑:“这可是个秘密。”
在一旁的德国游客诺波特·施奈德看得有些出神:“我之前还真不太清楚辽宁这个省份,现在看了才知道原来中国还有这么精彩的地方。如果有机会,也许我应该去北方看一看。”
除了这些,雕刻、皮影、木偶、布艺、面塑、酿酒、京剧、评剧、东北二人转、乌力格尔、东蒙短调民歌等传统技艺将宝钢大舞台点缀得五彩缤纷。游客流连忘返,赞叹声、惊叹音、快门响,此起彼伏,交汇成一首动人的乐章。辽宁民族民间文化以其特有的风情,在世博园区弥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