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古生古色的绣衣坊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绣衣坊悠悠古巷千年文华(组图)

绣衣坊悠悠古巷千年文华(组图)
绣衣坊悠悠古巷千年文华(组图)
绣衣坊悠悠古巷千年文华(组图)
绣衣坊悠悠古巷千年文华(组图)
绣衣坊悠悠古巷千年文华(组图)
绣衣坊悠悠古巷千年文华(组图)

  绣衣坊,乍一听这个美妙的名字就会引起人无限的联想。比如,绣衣坊曾经是一个纺织和刺绣很闻名的地方,或者曾经有个美丽的女子刺绣技术精湛,为人贤淑,因为她曾居住于此,因此人们便取其居住的地方为“绣衣坊”等等,总之它的名字总能让人编织成许多凄美的故事。

  绣衣坊位于府城大西门外,南向马鞍街,北对北胜街,接壤小北门,人们俗称北门街。绣衣坊形成于南宋,发展于明朝,兴盛于清代康乾年间,直到清末民初仍然商机勃发,闻名遐迩。当年,与它同时诞生的还有尚书街、北胜街、马鞍街、打铁巷等老街古巷,就史料记载的所谓“七井八巷十三街”,它们以自身的悠久历史见证了海南的城市文明。

  绣衣坊得名何来?

  想象着那些美丽的传说,踏步由忠介路来到了绣衣坊的南门。小巷的人口处是一座新建但却古韵十足的门牌楼,其顶部用琉璃和细瓦做装饰,在琉璃的两边个盘旋着两条龙,甚是威严。两条门柱很是粗壮,用红漆刷成。在门上槛的正中央,赫然写着三个金黄大字“绣衣坊”。

  说起绣衣坊的由来,有许多传闻。一说,明清时期,小北门一带文士聚居,街坊大多以经营刺绣、缝制生员、秀才的服饰为主,市场需求使之形成了绣衣专业街,时人称之为绣衣坊。后来,有人便在街口树起一座精美的石牌坊。于是,绣衣坊成了府城的一个标志,成了古街的一处景观。于是,绣衣坊成了一个典故,这一典雅的名字也就流传至今。

  也有另一说,当年这条街巷聚集众多秀才在会馆中求学,街巷中常见秀才文人行走。这里也居住着很多的大户人家,并出仕为官。明清时期,读书人都穿刺绣的衣服,绣衣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身份的象征。皇帝在朝廷闻听此地的求学之风盛行,钦赐“绣衣坊”三字。当地官员将皇上的赐书立牌坊于街巷口。从此,绣衣坊声名远播,闻名琼岛内外。老街上的长者也喜欢向来者谈起此段佳话。

  此外,还有人认为,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叫“绣衣坊”的牌坊,多是为了纪念古代监察御史而建。早在汉代,即设有“绣衣直指”的执法官职,亦称“绣衣御史”,是为了表示皇帝对其尊宠,朝廷特颁发绣衣作官服。以后,“绣衣”就逐渐演变为监察御史的别称。明代对监察御史实行“位卑权重”的策略,官阶只有正七品,但巡查分管的监察区域时,手持钦命,身披绣衣。权力之大,连官职高于他的知府、知州与其相见也要下跪。那么,府城的绣衣坊到底是为纪念哪位监察御史呢?

  老街延续一番繁华

  站在南门,向巷内看去,里面是一条窄窄的巷子,里面人来人往,但却显得那么的悠闲。从牌坊下穿过,走进幽静老巷,一步就便跨进了百年前闹市,踏入海南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巷子内,十米一棵小叶榕,榕树长得老高,枝丫都蓬展覆盖了街巷的东西两头。大热的天,走在巷子里也不会觉得太热。

  如果绣衣坊当年是因刺绣、缝制而闻名,而如今走进老街,昔日飞针走线的作坊消失了,裁云剪月的场景也不见了,但狭小街道边仍有改裤脚、缝补衣物的摊位。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副会长蒙乐生在写到绣衣坊时称,与马鞍街、打铁巷一样,绣衣坊这样的老街古巷是海南商业文明的起点。别看这条古巷门面不大,但它连结海上“丝绸之路”,是琼州丝绸、布匹的集散地和绣衣、服装的加工地。宋代以来,不知有多少商家在“绣衣坊”招徕生意,不知有多少游子在这里购置新衣。

  史书没有详细记述古时琼州的经营状况,但却有汉代珠崖太守孙幸“调广幅布”,民不堪其役而“攻郡杀幸”的历史。为“调广幅布”,恃强凌弱,蛮不讲理,因此而被杀,料想该布工艺必定先进,品质当属不错。道光《琼州府志》记载:“吉贝布纫木棉花絮所织者,又有椒布,缕眼如胡椒,布极厚实。又有广幅布、蕉布、鹅布”。由此可见,汉代琼州已能生产诸多布料,可想而知,“绣衣坊”的纺织加工业当属那个年代的一流水平。

  随着岁月的流逝,像打铁巷、马鞍街一样,绣衣坊也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再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街了。它成了小巷,成了社区,很多人对它已经陌生,唯有牌坊上“绣衣坊”那三个字依旧在讲述那段逝去的历史。但如今,行走在这条特色小巷中,仍然能感受到那阵阵古韵,一幅市井景象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祖屋诉说一段往事

  绣衣坊,在这条深长的小巷子里曾有在清朝时期有名且规模较大的5家古老大宅院,分别是刘家、骆家、倪家、李家、冯家5家大宅院,但现在保存完好的只有刘家祖屋和骆家祖屋。在明清时期,这些都是大户人家,并多有出仕为官者,享誉坊中。

  刘家祖屋位于绣衣坊23号,为刘家十一世祖刘振朝的父亲兴建,是绣衣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老民宅,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刘家祖屋,一列五进,现存四进。这家大宅院为明清传统建筑风格,颇具岭南民居特色,尤其是大门内6扇镂空雕刻屏风,每扇下面都雕刻着不同的花鸟图案,技艺精湛,栩栩如生,老宅内的门窗、桌椅、神案也可谓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据刘振朝76岁的孙媳莫月卿介绍,在抗日战争时期,刘家祖屋被设为日本人的慰安所,抗战结束后,刘家人才得以搬回来继续居住,左侧大门上痕迹就是当年日本人用刀砍的。在里屋靠近小门的木板墙壁上,莫月卿还向记者指出这里当年慰安所售票的小窗口,现在刘家人已经把它关上,不能再打开。

  骆家祖屋大院位于现在的绣衣坊31号。记者从骆家祖屋第二座主屋的墙面上看到一块石刻的碑文,记载着该屋修建的来历,该老屋是骆家于清光绪戊寅4年秋天从陈家、蔡家手中买断改建成现在的规模。

  骆家在现代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骆书酞。骆书酞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国民党军校六军22师65团。抗日战争爆发后,骆书酞参加了重庆军事委员会组建的“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担任副团长。骆书酞随10万中国远征军在三年的缅甸热带丛林中与日军浴血奋战,屡建战功。1945年8月15日,骆书酞随军空运回国,在南京参加了日军投降仪式。

  古迹记录一方风土

  在绣衣坊内漫步,老街中的古迹随处可见。绣衣坊106号门前就有一绣衣坊牌坊旧址。79岁的郑月荣老人告诉记者,当年立在街巷中间的“绣衣坊”牌匾和东西两边的两根雕刻图案的石柱在文革时期被拆,现只遗留一根较小且没有雕刻图案的石柱,2009年环境整治时曾被人用石灰粉刷过一遍。

  晏公庙位于绣衣坊67号,始建于明代,距今有500年的历史。现存的晏公庙于1981年重修。占地约300平方米。院内有一枇杷树,枝繁叶茂。大院南边立有晏公庙碑序和重修晏公庙万世流芳石碑。晏公庙外柱楹联书写着“关圣帝征吴封魏,晏侯王卫国庇民”对联。

  庙门联写有“精忠扶汉室,平浪庇庶民”对联。庙内供奉晏公和关公神位,街坊居民四时奉祀,永沐神恩,香火鼎盛,历时不衰。这里祀神时是威严肃穆之所,平时属老年之家,为街坊居民休闲聚集的场所。
      大井位于绣衣坊中段西侧100米的大井巷中。此井为明代开凿,历经百年井水仍然清澈,现仍是供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用水。据记载,该井于乾隆丙寅年(公元1746年)坊里的杨君正、李有美重修。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立井碑,但石碑已于文革时被毁坏。

  2008年7月,施工队开挖地下管道时还发现了明代绣衣坊牌坊石础构件。该构件为明代修建的牌坊所留,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圆形石础上面雕刻的卷云图案栩栩如生,石础构件雕刻精致。

  绣衣坊23号刘家祖屋大院

  绣衣坊街内绿树成荫,行人熙熙攘攘

  绣衣坊67号附近晏公庙

  绣衣坊67号附近晏公庙碑记

来源:南国都市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