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绣完全可以打开国际市场,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省文化厅产业处处长强金武透露,截至2009年12月,阿坝州已有8000多名羌族妇女绣出了34.4万件绣片。“这些绣片经过再加工,贴上各式时髦拎包、豪华服饰、办公用品,就能成功推向国际市场。”
调查羌绣市场大,缺的是品牌
市场大,生产却是粗放型在茂县,羌绣的市场实际上已经悄悄被放大了。重新打造的坪头村,是未来的羌文化旅游目的地,记者看到,这里的羌绣已不仅仅停留于羌族妇女的服饰之上,而被大量用于沙发靠垫、汽车装饰、壁画等。
省文化厅产业处的调查显示,羌绣产品目前的主要市场集中在汶川、茂县等地。仅茂县李兴秀创立的四川羌寨绣庄一年产值就超过百万元,旗下绣娘有1000多人。但羌绣生产规模还处于近乎原始的来料加工阶段,自主品牌产品和招牌企业几乎没有。绣娘们似乎已经习惯,遇上一个节庆,就把农闲时的绣品拿出来卖,而不是针对市场的规模生产。
一朵绣花8元,换个“身份”就值6万 在茂县,记者调查发现,绣娘绣一朵配件花最多收入8元。李兴秀告诉记者,“变个‘身份’,一朵花就不止8元了。”此前,中国著名时装设计师梁子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名为“羌绣莨缘”的发布会,著名学者于丹就曾购买了一件价值6万元的黑色高端套装,上面的点缀正是羌绣图案。
专家支招强化创意,绣出国际大市场
造四川的羌绣品牌 羌绣钱包10元一个、羌绣提包30元一个……羌寨绣庄是目前四川为数不多的具备培训、制作、销售一条龙的羌绣生产线,但比起6万元的套装,羌绣产品落后在创意与品牌上。业内认为,创意是羌绣产业化亟需打通的关键环节。
羌绣时装激起了像李兴秀这样的绣娘的产业雄心。在茂县,绣娘周永莲拿着一张2008年的报纸对记者说,李连杰的“羌绣帮扶计划”一启动,就有6家企业与之签署意向性订购协议,订购羌绣时尚腕带、环保袋等价值数百万元的产品。这个市场价,是绣娘们从来没想过的。“以前我们的羌绣都是自产自销,现在有了指导、创意开发团队,绣品就能紧跟市场走。”
茂县文体局副局长赵晓林透露,当地已开始着手扶持品牌企业,李兴秀的羌寨绣庄已被纳入文化产业重建的范畴。赵晓林说,重建羌绣产业,不仅是拨款扩大绣庄的生产规模,更重要的是推动品牌形成,生产出范思哲中意的四川羌绣产品。
建立现代“生产线”如何改变临时性的“定单收购”模式,建立创意、派单、生产和营销的现代“生产线”,成为“羌绣业”思考的课题。
茂县有关部门认为,职业绣娘的培养是关键一环,企业牵头设计产品,统一接纳订单,集中生产,再面向市场推广。业内认为,目前,羌绣产业刚刚起步,像羌寨绣庄这样的企业可以外聘设计师参与产品开发,委托专业营销企业代理产品市场。
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办公室副主任郭桂玲表示,要进入国际市场,羌绣的外延还需扩大。比如,与列入首批世界急需保护非遗名录的“羌年”结合起来。“羌年”包涵有羌绣、羌笛等多种羌文化,用外界关注助推羌绣进入国际市场。
他山之石像苏绣那样集群化发展羌绣
苏州刺绣的年销售产值已超过5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各类工艺美术师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生产企业近100家,产品远销全球数十个国家。这样的数字,正是羌绣羡慕的,羌绣产业集群有待形成。
强金武认为,苏绣所走之路对羌绣的产业化发展很有启发,“传统+创新”,扩充表现内容、开发表现形式,不断提升绣品的技术含量和艺术水准,在保护中求得新生,在发展中赢得市场。
苏绣已形成 “一所一馆一街(镇)”的苏州刺绣文化产业链,强金武认为,这样的产业化模式四川可以借鉴:在茂县有正在打造的新羌城,可以作为羌绣的科研基地;有像李兴秀这样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借名人效应打造国际知名的羌绣品牌。“此外,汶川、茂县都在九环线上,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集群不难形成,这将成为四川打造藏羌文化走廊的重要产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