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昨日下午四点半,江堤街渔业村的高龙在世博园表演。
据长江日报 昨日2010上海世博会湖北周开幕,作为组成单元之一,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同时启动,汉绣成为江城入选元素。武汉刺绣大师黄春萍携带300幅作品会上亮相。
黄春萍在汉从事刺绣及教学24年,她精研各大绣派的针法及绣法,并将传统画、书法、诗词、金石、刺绣等各种艺术一体,形成独特的汉派楚绣。去年,在汶川地震周年,她以地震废墟上招展的红旗为题材,创作1米见方的作品《不倒的红旗》,赢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作品也被汶川地震博物馆永久收藏。
昨日湖北周现场黄春萍透露,自去年底接到邀请参加上海世博会湖北周,她精心准备挑选出300余幅作品亮相。相比苏绣与湘绣,汉绣的图案更写实,色彩更大胆,质感与动感并存。“希望在这个特殊的舞台,向全世界的游客展现汉绣的魅力。”
现在,黄春萍已培养教授几百个学生,在市二轻学校开班授徒已3年。她介绍,训练出一个能绣作品的熟手,至少需要3个月。“希望更多的入能参与到汉绣的学习与实践中,将汉绣发扬光大。”
非遗艺术家献艺世博会
湖北元素展现浓浓荆楚味
图为:艺术家操作织布机
据楚天都市报 土家姑娘现场编织“西兰卡普”,红安嫂子一针一线缝起绣花鞋垫……昨日的世博浦东园区宝钢大舞台传习区,处处洋溢着湖北元素。我省精选的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惊艳亮相。
我省群艺馆研究馆员吴志坚说,“别人没有的,拿出去能够叫得上板的,有可供观赏的制作工艺和互动性的,才能在这里参展。”
艺术家为湖北周献大礼
昨日,武汉市刺绣大师黄春萍,不厌其烦地为游客讲解汉绣和其他绣法的区别:汉绣有2300多年历史,刺绣过程如同作画,以针为笔,以线为色,色彩绚丽,绣线粗犷。
黄春萍曾用586万针,绣成作品《不倒的红旗》,被汶川地震博物馆永久收藏。昨日,她专门为世博湖北周带来一份贺礼——历时三个月完成的“寿字图”。“这幅作品价值上万元,百花、仙桃等图案组成寿字,寓意吉祥如意。”
还有26岁的土家民间艺术家梁晓,她的展台悬挂着一幅长2.2米、宽2米的“花铺盖”,土家语称“西兰卡普”。梁晓的母亲是西兰卡普传承人,母女两人在一台两米多宽的织布机上倾力合作3个月,以麻、棉纱为经,以多色彩的粗丝、毛绒线为纬,为世博湖北周打造了这床花床单。
红安农民针脚露真情
昨日的红安展台,引来不少游客留影。农民艺术家黄珍兰,有节奏地踩动一台重达70公斤的老织布机,织布梭来回飞舞,如同菊花般的图案跃然红安大布上。
和着叽叽的织布声,一旁的刺绣高手聂凤珍飞针舞线,小小的鞋垫能被她绣出金鸡叹菊、喜鹊弄梅等上千种图案。
听闻两位艺术家都是农民出身,从十几岁即开始学艺,来自苏州的游客张梁感叹:“她们用最古老的制作工艺,让红安大布和红安绣活,成为植根山野的两朵奇葩”。
在隔壁的枝江民间手工布鞋展台,53岁的农民李善芳,正在纳制枝江版“千层底”。一双布鞋需用200多米棉线、15平方尺棉布、约5000余个针眼,耗时87小时,历经18道工序。
不少游客被500多元的一双布鞋吓怕时,李善芳老人较起了真:“鞋底用枝江特有的野生芦笙做的,透气爽脚。布鞋要在放有中药的烤箱里,烤上几个小时,还有防臭功能,其他地方的布鞋哪里比得了。”
“世博奶奶”流连湖北周
据长江日报 昨日上海世博会湖北周开幕,记者巧遇一位特殊入物,她就是山田外美代,曾经创造日本爱知世博会参观纪录的“世博奶奶”。
“比起世博会,我更关心湖北的大水,有多少入受灾。”开幕式上热情奔放的楚风楚韵,让山田外美代感受到湖北入的乐观与热情。“我相信,乐观与热情的湖北入,能战胜水情。”
昨日是上海世博会开幕第80天,山田外美代保持日日进园的频率。每天她都会在园内的日期牌下照张相作为留念。现在,所有的场馆她全部“跑遍”。剩下的时间,她会选择感兴趣的场馆再三光临,或者是参与各种演出活动。“湖北馆我已经去过4次,今天我还要再去一次。”
对于湖北,山田外美代做过不少“功课”,她知道湖北有三峡,有武钢,有很多湖。昨日在湖北周活动现场,她表现出对荆楚文化相当的熟悉度。在非物质文化展区的汉绣展台,她问刺绣大师黄春萍,汉绣与苏绣有什么区别?听说黄春萍曾经在上世纪90年代为日本福冈绣过锦旗,山田美代子发出赞叹。
中午11时许,山田美代子第五次走进湖北馆。在入口处,山田外美代已经耳熟能详的介绍,地上有莲花,是湖北多水的象征。“前几次来,这里还会有穿着民族服装的演员跳舞。”她说湖北馆的参观入数挺多,盖章留念好几次排不上队。
接近中午12时,山田外美代还在湖北馆里流连。这一天,山田外美代的世博行程表里,全部是湖北周的相关歌舞表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