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树菁和她的剁绣作品■
近日,对剁绣痴迷却又求教无门的读者张丽丽,通过本报找到了老师。同时,不少剁绣爱好者想跟剁绣高手学习,经指点,剁绣工具不难找,但学习场地成了难题。为此,本报特向热心读者征集学习剁绣的教室。
40余读者报名学剁绣
“剁绣是啥样的,我也想学?”读者王坤致电本报说,她从小就喜欢编织,织毛衣、编手袋、绣十字绣等都难不倒她。从报纸上看到剁绣后,“很难想象只在一面穿针怎么能绣出美丽图案。”
45岁的杨萍年轻时曾接触过剁绣,“20多年没碰了,《河北青年报》的报道勾起了我许多回忆。”杨萍说,她是跟妈妈学的。小时门帘上的花篮、枕套上的小鸟都是母亲绣的,“我想再学学剁绣,算是对母亲的怀念吧。”
连日来,近40名读者想跟剁绣高手学习,中年女性居多。
剁绣高手愿借剁绣针
近日,记者在宋树菁家看到了她的剁绣作品。长约30厘米的猛虎,黄黑相间的毛根根竖起,仿佛能从布面上跳出。
“除了剁绣针难找外,其他材料都好找。”宋树菁说,剁绣布可以用普通的棉线布,线用旧时的绣花线最好,普通线也可代替,“剁绣前将绣图用复印纸画在棉布上,按图剁就行。”
此外,新加盟的剁绣高手高慧云,今年30岁,做剁绣已经10年了。高慧云说,在省会剁绣针非常不好找,她的剁绣针是从外地定做的,“看大家这么想学,剁绣针又难找,上课时我可以借给大家一些。”高慧云说,她的剁绣针类似于12号注射器针头粗细,线也稍粗,“我和宋老师的剁绣原理相同,但工具稍有差别,所以作品也有点不同。大家可以现场比较。”
剁绣课还差间教室
老师有了、剁绣工具有了,但学习场地还没有着落。“学的人多,如果有间‘教室’就好了。”老师们表示,剁绣环境好,大家不仅能安静地学习,还能愉快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