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服装信息 > 刺绣资讯 > 正文
上海世博园,绣娘现场制作苏绣作品
Θ联科绣花网[乐绣网] 服装信息-刺绣资讯  Θ添加时间: 2018-12-07

  上海世博园,绣娘现场制作苏绣作品。
  

  上海世博会,如火如荼。细心的游客已发现,早在上世纪初就在世博会上名声大噪的中国刺绣,这次在家门口,更是集体亮相: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各自馆区增添了华丽的色彩。

  苏绣“烟柳画桥水巷,粉墙黛瓦人家,一架绣绷,十指春风”;蜀绣“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红酥手,青丝万千根,姻缘多一分”;粤绣“早见于盛唐,历经千年而不衰”;湘绣曾身披“本极精巧,甲天下”的美誉。

  四大名绣,分列东、中、西、南四方,千年针行,积淀下中华文明的精巧、优雅与智慧。如今现代大工业的崛起,令古老的刺绣行日渐式微,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冲击和困惑:版权纠纷、后继乏人、特色趋同、技艺革新……

  当工坊手艺遭遇产业化,将碰撞怎样的火花?四大名绣能否再传百年?本报记者带您一起寻访答案。          

  伴随着牡丹亭的天籁之音,4位镇湖绣娘一边刺绣,一边与游客交流——这,已成为上海世博会苏州馆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在静静地针行千年之后,不断被推到舆论面前:不久前苏绣作品《贵妃醉酒》被曝光遭遇版权风波;在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154件苏绣艺术品质押出3000多万元银行贷款。据悉,以艺术品质押获得银行贷款的融资模式在全国尚属首创。

  当传统与现代交织,苏绣将会呈现怎样的发展图景?

  绣品

  “苏绣现代化,绕不开版权问题”

  镇湖,是太湖之滨的一个山水小镇,也是“中国刺绣艺术之乡”。一条绣品街上,集聚了八千绣娘、四百绣庄,“家家有绣绷,户户在刺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镇湖绣品主要是生活日用品,如今,正逐渐朝艺术收藏品的方向发展。        

  正是这种转变,让苏绣与版权纠纷不期而遇。不久前,上海某公司一纸诉状将苏州市古吴绣皇工艺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认为它侵犯了其对画家刘令华创作的油画《贵妃醉酒》享有的专有使用权。

  “绣娘习惯于从书画作品、摄影作品寻找创作的题材。但时代不同了,传统的书画名作不牵涉版权问题,现代题材一不小心就可能侵犯到知识产权。”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镇湖刺绣协会会长虞美华说,苏绣要过“现代化”这道关,版权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为解决版权危机,镇湖一方面加大对绣娘文艺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筹建产品交易平台,征集和购买产品设计方案,区分情况供绣娘无偿或有偿使用。虞美华介绍,版权危机也唤醒了镇湖绣娘们的版权意识,如今镇湖注册了“镇湖刺绣”品牌商标和“镇湖苏绣”国家地理标志,对本地绣品予以产权保护。

  走进苏州刺绣研究所原所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张美芳的苏绣艺术创新中心,迎面便是李政道创意、由她刺绣的“金核子对撞”。为了表现重离子对撞时的闪烁状态和爆发力度,张美芳专门研制出一种截面为三角形的丝线,使作品的刺绣线条产生强烈的折光感,有极强的立体效果。作品不仅赢得李政道的充分认同,还被吴冠中等画家赞为“神品”。

  张美芳认为,刺绣文化的表达,要不断显示出动态的活力和生命。“在美国举办刺绣展览时,外国友人有句话让我回味无穷,‘你们的展览表明,中国的传统在发展’。传统工艺不能总是呈现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必须在现代科技、现代生活中汲取营养。”

  绣娘

  “使自己的刺绣作品多些原创性”

  色彩淡雅、图案秀丽、针法活泼、绣工精细……苏绣作品,以“秀”冠绝天下。受明代吴门画派浸染,画绣结合的特色在苏绣身上尤为明显。就图案而论,苏绣多以传统中国画为底稿,其山水花鸟绣多有传统佳作。

  然而随着电脑绣花技术的普遍应用,苏绣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拥有高超技艺的苏绣传承人和高品质的苏绣艺术品越来越少,苏绣传承也有危机。

  镇湖高级工艺美术师梁雪芳的工作室,正展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纤维专业委员会的作品展。“镇上一些人对这个不太感兴趣”,她苦笑了笑。

  苏州绣娘技艺的传承,大多是家传,当然也不乏拜师学艺。囿于相对狭窄的刺绣圈,绣娘的创作领域多局限于花鸟山水的传统题材,或者是以画稿、照片为底本,继承传统有余,创新活力不足。

  近几年来,镇湖小小街道上,产生有高级工艺美术师43人,卢福英还被评为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以她们为代表的新一代绣娘,正在走出一条刺绣艺术的继承与创新之路。

  梁雪芳算得上新一代绣娘的代表。初学刺绣,梁雪芳就学习绘画、书法和摄影等艺术知识;从事刺绣,却喜欢结交书画家、摄影家,思考刺绣作品的“意境”;拿下不少大奖,仍热切地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文霞为师;已有高级技术职称,还要到清华美院做访问学者研究纤维艺术。梁雪芳说:“总要使自己的刺绣作品多些原创性。”

  然而,更多绣娘的文化素养依然堪忧。梁雪芳坦言:整个镇湖不缺技术,缺的是设计和研发。

  镇湖也在积极为绣娘寻找出路:一方面是鼓励绣娘们走出去,激发她们更高的艺术追求;另一方面,与苏州工艺美院合作办起了专科学历教育的“苏绣班”。

  不过也有人认为,术业有专攻,在设计上书画家们还是主要力量,绣娘要成为既精技艺又擅设计的全才,很难。张美芳曾力主刺绣所的员工学习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课程,“主要培养审美能力,让她们能读懂书画家的艺术语言。”张美芳说,“苏绣本来就是艺人和文人画家密切合作的产物。”

  绣庄

  “让刺绣提高了一大步”

  镇湖刺绣业的鼎盛,得益于“绣庄”的大发展。1998年,姚惠芬、姚惠琴姐妹在镇湖办起了第一家绣庄——“琴芬绣庄”。

  敞亮的作坊里,绣娘们端坐绣绷前,神情专注,面容沉静,一幅幅绣品在千针万线下清晰而生动……姚氏姐妹的绣庄吸引了数十名绣娘,其中不乏临近乡镇的姐妹。在绣庄工作既有稳定的收入,又能得到拥有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老师指点,绣庄对绣娘们的吸引力远远胜于“独坐纱窗刺绣迟”的家庭分散加工。1700米的绣品街上如今集中有400多家绣庄,短短十年有余,镇湖刺绣销售年产值达到6亿多元。

  “绣庄让镇湖的刺绣提高了一大步。”虞美华说,长期以来,苏州刺绣一直是家庭生产的模式,而绣庄集生产、设计、经营、管理、培训等于一体,将一批绣娘集中起来提供技术辅导,大大提高了绣娘的素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电脑辅助设计、丝线面料销售、装潢包装业务和物流运输产业等随之发展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刺绣产业链。

  “除了绣品街的400多家绣庄,镇湖尚有6000多户刺绣人家散落乡村,我们计划建设刺绣文化创意园,将更多乡村绣娘集中起来。”虞美华雄心勃勃。

       

  苏绣(小百科)

  明末由上海顾绣发展而成,绣线细如毫毛,绣工精致,用色细腻典雅,如同工笔重彩画。具有图案秀丽、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江南水乡那清雅而细腻绵长的文化内涵。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以下花样可直接上绣花机做货:
乐绣(联科)制衣刺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