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
近日,在新疆昌吉州吉木萨尔县举办的第二届北庭国际民间艺术节上的拍卖会上,记者有幸看到了一幅长约6.5米,宽0.55米的十字绣版的《清明上河图》局部景。生动逼真的图案,精致无比的绣工,让在场的人都为之折服。最终,农家女张梅的这幅作品以16万的价格被拍走。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2岁的张梅最早是在做裁缝,十八、九岁的时候开始搞服装,一干就是很多年。直到2008年,她开始迷上十字绣。为了使自己能变得更专业,在县上妇联搞培训班的时候,张梅毫不犹豫的报名了。经过学习,加上之后自己不断的摸索,她的手法日渐成熟。搭线、藏线,压线,精细的绣功使作品逐渐开始有模有样。
张梅谈到自己绣法的成长过程时,十分有感触的说:“最开始绣的时候,只看正面,不管后面。绣了四五幅之后,觉得应该把后面的线都藏起来,让正反面都好看。也就是从正面、背面看都像是一幅图。慢慢的,一幅要比一幅感觉好。”
小小的一幅图,花了张梅不少的心思。从农民进城的穿衣打扮,到手里的鞭子。再到骑马、骑牛的姿势,都不相同。包括在镇上的人赶集的情节,给达官贵人抬轿、牵马的人,都尽量做到细致。
上进心成为前进的动力
谈到为什么要绣难度颇大的《清明上河图》时,张梅的回答很简单也很有力。她说:“以前在网上看到别人在做这个,就心想的别人能做的我也可以做。《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仿品有三幅,基本都是水墨画。而十字绣里一般都是绣2米、3米的,很少有人绣6米。别人能绣出来,我就要绣的更好。”
在张梅的最新的两幅作品里,有着她自己琢磨出的绣法,即是苏绣与北庭绣的结合。张梅向记者解释说:“听说那样绣能使十字绣更好,提高一个档次。北庭绣就是老人做鞋、绣花、纳鞋底等一些手法,然后将苏绣和它结合合在一起,绣出来的就会好看的多。”
张梅对自己的要求一天比一天高,刚开始的时候,她只是觉得小的图能绣出来就可以了,后来是要求山水画要绣的生动、逼真一点,而有动物的图就要把爪子绣的像真爪子,尽可能活灵活现一些。
过程并不容易 但爱好比一切更重要
十字绣操作起来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容易。张梅告诉记者,这幅绣花了两年时间,最多的时候有四十多种线同时出现在绣布上,也会遇到20多个针一齐停留在绣布上的情况。这项活费眼费心,严重的时候,风一刮,眼睛就会疼,所以绣时间长了就出来晒一晒太阳。否则长时间的坐着,腰椎、脊椎都受不了。而专心绣起来,有时候都顾不上做饭,照顾孩子,多亏有丈夫的支持。
辛苦的付出也会带来好的回报。张梅之前的十字绣共买了3幅,赚了三四千。可她却说:“赚多少钱都是次要的,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对艺术的热爱,像我老公喜欢雕刻,自己很喜欢美术。”原来,张梅的丈夫冯国涛永远都是她的第一个观众,哪里线压的不好,哪里还有小问题,他都会提醒,包括自己朋友的不时指点,也成为了张梅不断进步的因素之一。
张梅的另外一幅作品
将理想努力变为现实
张梅的理想并没有多浮夸,而是很质朴,很感人。她很憧憬的说:“十字绣一般都是绣了自己挂家里,没有人真正的推广出来。而我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如果推广的好,我就打算开一个绣房,把吉木萨尔县的残疾人、学历低或者没有手艺的人召集在一起。只要眼睛好,手好的人,都希望能来。这样也算解决了工作,挣到了一份钱。”
除了这个愿望之外,张梅接下来要绣22米的《清明上河图》全景,她打算用3年时间绣出来,她自信的说:“自己现在掌握了绣功,有自己的方法,就会快一些。同时,也希望下一幅图没有瑕疵,能是一幅精品。”
张梅内心里萌生出一个想法,因为十字绣是由电脑设计好图,然后才照图来秀。那么,她希望有一天可以把吉木萨尔县的“天地园”、“王子出行图”等具有当地特色的东西,用电脑合成图片,然后也绣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吉木萨尔县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
张梅在讲解背面的绣法
相关连接: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该画卷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