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绣工艺精湛 |
深色的织布上,一双灵巧的玉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朵绚烂的朱槿花就在布上盛放。紧接着,还有金色的烟花、蓝色的海浪……这不是画家在画纸上作画,而是马山县白山镇壮绣坊的绣娘们在制作绣品。31日,记者走进这家隐藏在深巷中的绣坊,领略到马山民间传统艺术的经典魅力。
壮绣:千年艺术面临危机
壮绣是刺绣的一种,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刺绣的对象涉及衣饰、穿、装、戴、垫、用的方方面面,它的图案是抽象的,内容包括花、鸟、虫、鱼、兽、人,特别是壮族的吉祥物凤凰、绣球、青蛙等。而最常见的便是太阳文,因为太阳自古以来都是壮族崇拜的图腾。绣品的题材则主要体现壮族人民从事农业劳作的场面,丰富多彩,独具壮民族文化特色。壮绣艺术长期流传于马山民间,绣品主要作为婚嫁和小孩满月馈赠之物。
虽说壮绣历史悠久,但由于广泛应用在生活中,壮乡人民对它早已习以为常,真正将壮绣当成产业来经营的人并不多。马山县白山镇人蓝然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对艺术具有敏锐嗅觉的他看到壮绣如此精美,可是外面的人对此知之甚少,而现有的壮绣又过于老式,这门古老的艺术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危险。于是,蓝然在白山镇成立了马山壮绣坊手工艺厂,把镇上手工最好的绣娘都召集起来,自己亲自设计图案,让壮绣实现产业化经营。
壮绣坊:传承传统 发扬光大
壮绣坊规模看似普通,两间相连的房子,只有五、六个绣娘聚集在一起。实际上,壮绣坊工人多的时候超过200人,少时也有100人,除了少数绣娘在作坊工作外,大多数人选择领工回家,既节约了劳动成本,又能保证效率、质量。蓝然说,成立这个壮绣坊吸引了很多的绣娘,从而拉动就业。
最近几年,受到市场经济的刺激,这些曾经因为市场商品丰盛、馈赠物品选择多样化而一度从纪念品行列中销声匿迹的民间艺术产品已经开始走上市场经济前沿,壮绣产业由此悄然兴起。马山壮绣深受市场喜爱,畅销欧美和东南亚。2008年,马山壮绣坊手工艺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政府指定礼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政府指定礼品,赠送各国政要和各界嘉宾。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庆典群众游行队伍中,壮绣作为体育代表方阵吉祥物通过天安门广场,把马山人民的祝福传达给全国各族人民。现在,壮绣正在逐步改良工艺,让其具有更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让它走向国际化。权威人士认为,这一现象对保护和挖掘民族文化,壮大地方经济,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绣娘:绣出那些不曾见过的美景
手工艺品离不开手工艺人。今年34岁的蓝洁从少女时代就开始跟随当地有名的绣娘蓝美林学习刺绣,2005年,她从外地打工回来得知壮绣坊成立,毅然辞去了工作,选择当一名绣娘。刺绣的过程是乏味、辛苦的,久坐之后腰骨酸痛不说,还时常会被针扎到双手,但是,凭着对壮绣的热爱,她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蓝洁告诉记者,壮绣分为盘绣、打子绣、平绣和马尾绣,每种绣法都表达不同的意境。
“这里是会展中心,这里是花山壁画……”60岁的老绣娘蓝美林指在正在缝制的一幅绣品,向记者一一介绍她绣的图案。黑布上,金丝线绣制的南宁地标建筑国际会展中心栩栩如生,熠熠生辉。当记者问她有没有见过真正的会展中心时,老人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只在电视上见过,也不知道绣得像不像?” 蓝美林说,她希望有机会能去南宁,看看在她手上“诞生”的景物,是否真如锦布上绣的那么漂亮。